馮傳振 梁玉東
摘 要:盡管現下機器翻譯已經有了跳躍性的發展,如神經網絡翻譯的推出和使用,但是高質量的可用機譯譯文仍然是處于“一文難求”的境地。因此機器翻譯結合譯后編輯將會是未來的熱門課題。對比分析機器翻譯、人工翻譯以及機器翻譯結合譯后編輯三種翻譯途徑的優劣。同時,對譯后編輯實踐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質量;譯后編輯;機器翻譯;人工翻譯;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91
1 翻譯的定義和目的
根據翻譯的基本定義,翻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現階段大體上有三種途徑:機器翻譯、人工翻譯、機器翻譯結合譯后編輯。
2 三種翻譯方式簡介及比較分析
2.1 人工翻譯
從定義上來講,人工翻譯指翻譯稿件是由譯者完成而非機譯。人工翻譯早于計算機發明前,是最早的翻譯方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圣經》的漢譯本,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純粹靠自己的學識進行語言間的轉化。
2.2 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指計算機通過將一個自然語言的字詞取代成另一個語言的字詞,再通過語料庫進行句法和語法等相對復雜的操作最終得出句子。計算機和編程算法的改朝換代,促使著機器翻譯水準和速度不斷地提升。近幾年,市場推出了神經網絡翻譯技術,取代了先前以統計翻譯技術為主的機譯。神經網絡翻譯的基本思想,是以每一個句子作為獨立的神經元,從而打破基于短語的翻譯障礙,克服了之前中英文互譯中容易出現的句法和語法等問題。但即便是如此先進的神經網絡網絡翻譯技術也做不到面面俱備,在翻譯實踐中也會體現出其未成熟性。因此人為介入必不可少,這也帶出了譯后編輯這一概念,譯后編輯可以讓機器翻譯的成果更富有藝術性,創造性。
2.3 譯后編輯
譯后編輯指 通過少量的人工修改以對機器生成的翻譯進行完善的過程。其實譯后編輯無論國際上不算是一個新穎的概念了,在Sharon O'Brien等人的著作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Progresses and Applications就有說:“譯后編輯大概是最早的人機合作的翻譯方式,其發展歷程在時間上幾乎與可操作機器翻譯并行。”但國內主要的翻譯途徑還是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較少地應用于市場。國內對這新翻譯方法的重視度不夠,目前只有北京大學開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所以多數國內譯者對這一技能并不熟悉。譯后編輯亦是如此,國外已經開始研究和應用這種輔助翻譯,而這一塊內容在國內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在實踐中還是比較新穎。
2.4 對比分析
(1)就速度而言,在不斷更新語料庫的前提下,機器翻譯在現下快節奏社會中無疑占據絕對優勢。文字的數字化和代碼化,按照已定程序進行,可在數秒鐘內處理上千字的稿件。相較于而言,人工譯者的速度可以說是非常慢的,一天能夠翻譯下5000字的稿件已算不錯。如果碰到不熟悉的題材,查閱專業名詞及術語還會延長翻譯時間。
(2)就翻譯質量而言,把翻譯分為兩類:一類是科技類,這類文章內有大量術語,機器和人工翻譯出來這類文章的質量差距不大;第二類是文學類,文學翻譯涉及范圍廣泛,可能會出現跨文化和帶時代色彩的現象。固然機器翻譯有龐大的語料庫,但是也和人一樣,給我們一本新華字典,也很難從中創作出一首詩來。因此僅有龐大詞匯和固定程序不一定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源語言的內涵。而作為合格的譯員,應能更好地抓住這些語言的微妙之處,比如在古漢語中的“而”字,作為虛詞使用時,它在文中可能起并列、轉折、遞進等關系,譯者能夠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與主觀選擇;或者是在小說中不同社會階層和受教育程度人物說話時的措辭也可以更好把握,甚至要關注受眾和市場方向進行翻譯風格的選擇和調整。
(3)就成本而言,使用機器翻譯,收費比人工翻譯便宜,效率提高百倍(翻譯1000字,人工需要1小時,AI需要1秒),成本降低到原來的1/100。而機器翻譯結合譯后編輯既能夠較高程度地匹配實詞,也可以保證語言的社會性和可讀性,同時降低了譯員一定的工作難度,減少一些無謂的重復工作,降低了社會成本。
3 譯后編輯實踐錯誤類型分析
我們曾在桂林理工大學信雅翻譯事務所實習,對不同類型的稿件進行了翻譯和譯后編輯工作,在實踐中提升對譯后編輯中的概念認知。在整理譯后編輯文件中,大致把錯誤類型分為四類:符號使用不當、名詞翻譯錯誤、縮句問題、語氣選擇問題。
3.1 符號使用不當
很多人認為符號錯誤不算是大錯誤,實則不然,符號引起的歧義影響甚大。由于本國標點符號的使用習慣影響,學習者常常把中文標點使用習慣代入到英語寫作和翻譯中,往往出現錯誤使用的情況。如:人民幣的符號表示為“¥”,但由于這一符號與日元的表達符號相似,容易造成誤解。如果這個誤譯出現在公司合同中,可想會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把人民幣翻譯成RMB最為妥當,或者在“¥”前加上CNY。
實踐例子:
原文:學校現有桂林屏風、桂林雁山、南寧安吉、南寧空港四個校區,校園總面積3300余畝。
初稿譯文:GUT currently has four campuses in Guilin Pingfeng,Guilin Yanshan,Nanning Anji and Nanning Konggang with a total area of more than 3300 acres.
乍一看似乎譯文中沒有出現錯誤,但細細閱讀就會發現中文單位中的“畝”和 “ acre” 意義和功能并不對等。因此,在查看畝和英畝的單位換算比例后,把譯文中的 “3300 acres”改成 “544 acres”才妥當。單位表達涉及文化差異,很多翻譯作品中簡單地把漢語的“里”翻譯成英語的 “mile”,但其實這也并不對等。還有地名的漢英互譯,一般以拼音的形式表達,但由于在英語讀音習慣中,元音字母一般跟著輔音字母一起發音,有時也會造成歧義,如:建干路譯成 “Jiangan Road”,外國人可能理解為 “Jiang an Road”,但如果我們在中間隔開或者加上重音符號以 “Jian Gan Road”和 “Jiangan Road”這樣就會減少閱讀者的疑慮。
3.2 名詞翻譯錯誤
上文提及雖然機器翻譯擁有龐大的語料庫,但也正是因為龐大所以它一般鎖定使用頻度最高的詞條進行名詞和短語翻譯,但這一翻譯成果可能與一些已定的英語翻譯并不對應,比如: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官方英語譯文為 “Business Schoo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而機器翻譯以 “Commerce institute”來表示商學院,而作為譯者我們在做到信順的前提下,還要做到切合事實。因此在進行這一類可能已經有了相應的官方翻譯的名詞工作時,譯員應注意查閱及調整。
實踐例子:
原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設對策:提升景區民族的人文內涵。
機譯譯文:Th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aising the ethnic conno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譯文中的 “the ethnic connotation”與漢語中民族的人文內涵并不對等,只譯出了“民族”之意,以 “connotation”表示內涵,但根據維基詞典此詞表示的內涵一般是由文字帶出的。所以為了盡量貼近原文,把“民族的人文內涵”譯為 “the human spirit of ethnic groups”。稍微將名詞代表含義擴大,這樣竟可以包括“人文”和“民族”兩個重點,也可以避免詞的誤用。這也是人工翻譯技巧中的一種,擴大或縮小詞的包含意義。除了以上兩種情況,機器的名詞翻譯錯誤還會因為語料庫的更新不及時所造成,特別是時政類和帶國家特色的詞條。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去查閱外交部官方白皮書,查閱是否有相應表達。
3.3 縮句問題
通常我們使用漢語長句時,句子中間會出現很多逗號,有時句意還會重復表達即功能重復 。雖說現在機器翻譯很少再犯逐字翻譯和逗號使用的錯誤,但在處理同一個句子里出現相同且無特別意義的涵義時,翻譯成英語時就會顯得重復累贅。而英語重結構性和邏輯性,所以這一方面還是需要人工選擇,讓作品更簡潔也更具表達力。如:“大自然對人的恩賜,無論貧富,一律平等。”(2002年TEM 8真題)的機器翻譯結果為 “The gift of nature to man,no matter how rich or poor,is equal.”先不說縮句問題,這里的 “rich”和 “poor”修飾的對象存在歧義,到底是修飾是 “gift” 還是 “man”呢? 且主語及修飾成分過長,顯得頭重腳輕。參考答案為: “People,poor or rich,are equally favored by Nature.” 這句譯文使用了縮減的翻譯方法,更顯主觀創造性且更簡捷明了地表達了原文之意。
實踐例子:
原文:我們正在尋找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我們真誠地歡迎有才華的候選人。
機譯譯文:We are looking for tal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and we sincerely welcome talented candidates.
雖說初稿譯文完整無誤地表達了原文的含義,卻忽略了逗號前后表達意思有重復之意。在漢譯英過程中,崔亮、李聞強調,機器翻譯不能注意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差異,一味地模仿英語句子進行漢譯容易出現句法錯誤。英譯漢亦是如此。如果每每這種情況都原封不動譯成英語,則體現不了英語本身的簡潔性,放在文學翻譯中也影響了表達力。因此,最終采用的是 “We sincerely welcome domestic and overseas talented candidates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s.”當然,談及縮減翻譯方法,增譯有時也必不可少,特別是在文言文里,還要注意虛詞所帶的語氣變化。曹國英指出,在理解習慣和忠實原文的基礎下,擺脫原文的束縛,不拘泥于詞與詞、句與句,而是按意思和邏輯關系,大膽地改變原文的格式,這些都是機器翻譯暫時無法自主完成的部分。
3.4 語態選擇問題
主、被動語態存在于英、漢兩種語言中,而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巨大差異也包括主、被動句的使用,英語被動句在古英語時期已經出現。被動句在英語中使用范圍廣,而漢語則較少使用。但在科學方面的書籍里多用被動句體現事物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實踐例子:
原文:設備必須有良好的接地。
機譯譯文:Equipment must have good grounding.
這種譯法中國人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其表達含義,但由于西方的理性主義對英語的規范化影響,這一類句子在英語表達中往往使用被動語態,因此,最終采用的是 “Equipment must be well grounded.”這種表達更符合西方人的邏輯和語言使用習慣。再如: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機器翻譯結果為: “We should put population control,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把漢語中隱藏的主語翻譯了出來,但在這里使用被動語態并且避免句子里“頭重腳輕”的情況可以譯為: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population control,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這個譯法既保證了語義上表達的對等,又不對源語言結構進行大的改動。相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適用于客觀性表達。
4 結束語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不斷提升,翻譯市場不斷擴大,從而與翻譯相關的計算機技術也在蓬勃發展,誕生出了大量的機器翻譯以及計算機輔助翻譯等產品。這些高效的翻譯技術和方法都會不斷地涌入國內,給譯者接觸新的翻譯形式、提高翻譯效率、同時也減低了他們工作成本。相信不久,譯后編輯也將會大范圍地應用于市場還可以為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方向,這也會加快國內機器翻譯包括AI翻譯的技術變革。因此作為譯者,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歡迎這一方法對譯后編輯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Balling,Laura Winther,Sharon O'Brien 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Publication[M].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1988.
[2]曹國英.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