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恩菊
摘要:在心理學視閾下,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河南省258名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結果顯示:情緒智力、心理韌性、基本心理需要能夠預測工作績效。在分析現狀基礎上,提出工作績效改善的對策:鍛造心理韌性,塑造陽光心態;提升情緒智力,增強人格魅力;滿足基本心理需要,形成組織歸屬感。
關鍵詞:高校教師 工作績效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003-02
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其工作狀態直接關系到學生成長成才,關系著教育教學質量。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與學校組織目標相關的可觀測和評價的行為及其結果。高校教師面對的是有思想、有主見、個性鮮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職業特殊性決定其在工作中要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成為高情緒工作者。情緒智力是指個體可以產生、識別、表達、評估和理解自己及他人情緒的一系列能力,從而引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使自己能夠成功地應對環境要求及壓力。[1]研究者發現情緒智力對高校教師工作績效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心理韌性對工作績效也有積極預測作用。[2]心理韌性是一種可以使人從逆境、沖突和失敗中,或從積極、挑戰性事情、進步以及與日俱增的責任中快速回彈或恢復過來的可開發的能力或超越平凡的意志力。心理韌性對工作績效起促進作用,情緒智力是影響心理韌性的重要因素。[3]基本心理需要包括關系需要、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每個個體都有一種基本心理需要,需要被明確規定為本能的心理因子,是保證心理成長、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礎。如果外在環境支持或促進心理需要的滿足,就會促進人類動機和天性的積極發展,從而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成長,情緒和工作效率將會改善。目前關于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研究是從外部激勵、工作環境等因素入手,不能充分利用心理動力,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工作績效。本研究從高校教師自身需求出發,以心理韌性為自身特質能力指標,以基本心理需要為動機激勵指標,在心理學視域下系統探討情緒智力、心理韌性、基本心理需要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尹學林、胡堅、莫燕等人的工作績效問卷(共26個題項,包括人際關系促進績效、工作奉獻績效、教學績效、科研績效4個維度)、香港學者Wong和Law編制的WLEIS量表(共16個題項,包括情緒自我評價、情緒他人評價、情緒控制和情緒運用4個維度)、張建新修訂的CD-RISC中文版量表(共25個題目,包括堅韌、自強和樂觀3個維度)、Deci和Ryan編制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共21個項目,分別測量個體的自主需要、勝任需要、關系需要的滿足狀況),按照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河南五所高校的300名高校教師進行問卷測試,回收有效問卷258份。運用統計軟件SPSS18.0和Mplus7.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分析數據發現,情緒自我評價、情緒他人評價、情緒控制、情緒運用、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自主、勝任、關系、工作奉獻、人際促進、管理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科研績效與勝任相關不顯著,與勝任之外的其他維度呈顯著正相關。情緒智力、心理韌性、基本心理需要、工作績效四個變量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以情緒自我評價、情緒他人評價、情緒控制、情緒運用、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自主、勝任、關系為自變量,以工作績效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勝任、關系、情緒運用是工作績效的有效預測變量,其中心理韌性對工作績效的聯合解釋變異量為67.2%,基本心理需要對工作績效的聯合解釋變異量為2.3%,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解釋變異量為0.7%,具體數據分析結果見表1。
情緒智力、心理韌性和基本心理需要顯著預測工作績效。情緒智力高的高校教師能夠較好地感知、理解、運用和管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緒,調節工作中產生的積極或消極情緒以適應工作要求;他們容易知覺、經常表達屬于工作角色的情緒需要,對情境要求做出反應。并進行深層扮演,情緒運用能力強,有利于學校的穩定發展和工作績效的提高。情緒智力高的教師在教學中會表現出較高的情緒自我監控和自我激勵能力,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經常呈現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和樂觀飽滿的精神狀態;他們能充分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績效。從本土心理學視角看,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價值取向要求我們保持一定的韌性,即那種強烈的目的感和自我控制感,在逆境中不畏艱難地成長,它是個體很好的保護機制。每個個體的心理需要有獨特的強度組合,每個人、每一時期總有一種“優勢需要”占支配地位,對其行為起主導作用,并成為其行為的內驅動力;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對個體的職業生涯來講既是一個保健因子,又是一個激勵因子,創造滿足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工作環境,具有雙重效益。工作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會影響績效表現和心理調整,勝任工作且關系和諧的高校教師在工作中會尋求內在需要滿足的機會。
三、結論與對策
1.鍛造心理韌性,塑造陽光心態
心理韌性不是個體天生具備的能力,而是受個體本身、人際關系與組織性因素等影響的動態發展過程,普遍存在于人力資源中,是可以培養與發展的。新入職高校教師會受教育理想和真實管理情境之間巨大差異的影響,有經驗的高校教師面對周而復始的勞動會熱情減退、職業倦怠.高校應該把心理韌性納入組織管理視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計劃,解決心理困惑,改善組織氛圍,使心理韌性保持在較高水平;加強抗挫培訓,尋找完成工作任務的各種資源,積極規避風險,選擇合理方式去克服逆境;注意防止過度尊重韌性而變得怯懦、保守和頹廢,如果高校組織氛圍壓抑,教師普遍承受過高心理壓力,結果會以高昂的心理成本或師資流失作為代價。因此,心理韌性不是回避危害,而是積極管理危害,從危機中學習,將威脅轉化成機會。
2.提升情緒智力,增強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