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佳
摘要:英語的聽說能力是溝通最為常用的技能,應當放在首要位置發展。但就目前全國高中生英語的現狀來說,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應試能力,聽力成為大多數高中生的短板。筆者運用有意義學習理論,分析了當前高中聽力教學現狀,并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聽力 有意義學習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85-02
一、有意義學習的理論綜述
有意義學習理論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David.P.Ausubel)在反思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所謂的有意義學習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的一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人為的或任意強加的,而是合理的、符合邏輯的聯系;這種聯系也并非字面的,而是建立在邏輯關系基礎上的內在聯系。奧蘇泊爾認為只有這種聯系建立起來了,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生;他認為有意義學習必備三個基本條件:
一是學習材料本身需具有邏輯意義,即學習材料的內容是有規律可循而不是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亂碼。因此教師在選取聽力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內部結構,即材料的層次劃分是否清晰,內容是否有能引起學生注意的關鍵詞(如序數詞和關聯詞)等。二是學習者要有有意義學習的傾向。學生要積極主動的使新知識與舊知識發生聯系,細心地觀察和歸納其中的規律,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知識。三是學生的認知系統中需要具有能夠和新知識建立聯系的舊知識。這是使新舊知識產生聯系,舊知識同化新知識的重要基礎。如果學生的認知系統中沒有能夠與新知識產生聯系的舊知識或適當的觀念的話,那么新舊知識建立聯系也就無從談起了。如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無法理解“friendship”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通過friend 與friendship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掌握friendship,但是如果學生連friend都不認識,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
二、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存的問題
第一,聽力訓練的時間不夠。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教師把重心放在了詞匯、語法、閱讀等方面,而聽力的訓練時間不夠多。一是相對于詞匯、語法、閱讀等來說,聽力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練習,而且效果不夠顯著;二是英語的教學時間有限,時間緊任務重。迫于高考的壓力,教師不得不更加重視詞匯、語法、閱讀等板塊,對于聽力這種耗時多,見效慢且分值少的“硬骨頭”甚至采取半放任的態度。對于學生來說,傳統聽力課堂的枯燥早就使他們對聽力訓練避之不及,很少有人會在課后抽出時間進行聽力訓練。
第二,學生的聽力技能較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語音基礎不牢,發音不準,無法辨識發音相近的單詞,例如:在聽到“He is full”時,腦中可能反應的是“He is fool”。二是語音知識的了解(如連讀、弱讀、省略、失爆等)。例如:I wish she would talk to me.此句話中,wish 和she連讀而省略了一個/?/ 的音,在學生聽力過程中造成了障礙,使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即使有的學生意識到聽力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相應的指導、語音知識、策略等,也難以取得顯著的進步。
第三,聽力對物質和環境條件要求比較“苛刻”。首先,聽力需要精選材料,即材料既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又要符合學生當前的聽力水平,因此聽力材料的選擇是一大難題。其次,聽力需要錄音機、耳機、多媒體等設備的支持(而詞匯、語法、閱讀等方面則不需要)。再次,聽力從來都不是一項單獨的技能,它和口語能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練習聽的過程中必定要輔以說,但是每個學生的口語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口語練習并不適合齊讀,因此在課堂環境下難以實施。
三、有意義學習指導下的聽力教學
對于教師來說,光掌握先進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用先進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以2016年高考(新課標卷Ⅱ)中的第10段聽力材料為例,訓練學生的聽力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就聽力材料的相關背景做一下簡介,告訴學生們這則材料是關于在倫敦周末行程的一些建議,并引導學生閱讀問題:What are the tourists advised to do when touring London? What will the tourists do in fifteen minutes? Where probably is the speaker? 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或猜測,激發他們的聽力練習欲望,讓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入聽力練習。因為有意義的學習發生的條件之一是學習者本身要具有主動構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心性或傾向,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
第二步,聽力練習結束后,教師要在大屏幕上放出聽力文本,讓學生們找出沒有聽懂的地方,并分析沒有聽懂的原因,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文本,逐句翻譯,讀懂全文大意,并給學生時間對聽不懂的地方反復朗讀直至能夠聽懂。前新東方名師、有道考神創建者趙建昆老師,有著數十年的聽力教學經驗,曾經在課上說過:“我們至多能夠聽懂我們讀懂的句子。”這句話深刻體現了有意義學習的內涵,也就是說學生的認知系統中必須有能夠和新知識建立聯系的適當觀念,這是理解并接受新知識的前提。那些難以讀懂的句子是不可理解性輸入,對學生聽力的提高不會有幫助。而閱讀文本目的是在學生腦中建立相關的知識或觀念,為以后有意義的聽力打下基礎。
第三步,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出全文的語音現象和劃分意群。上文提到,學生聽力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音基礎不牢靠,二是對于語音知識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出語音現象。另外意群的劃分對于聽懂英語也很重要,意群和意群之間會有短暫的停頓,這使學生很容易掌握句中的主次信息,聽起來更加輕松。如果學生不懂得劃分意群,則會在聽力中更加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