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航
國務院于2019年1月24日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把質量提高作為職業教育不斷追求的目標以及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正在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管理基礎》課程是一門與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數學有緊密聯系的綜合性學科。課程的綜合性特征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信息量大、邏輯性強、實踐性要求高等一系列學習短板。如何提煉管理理論,如何將抽象理論與管理實踐相融合,實現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有效遷移,是《管理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逆向教學設計思想
1998年,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Ub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逆向教學設計模式: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的持續性理解為目標,確定教學預期成果;然后反向尋找、確定能夠實現教學預期成果的合適的評價體系;最后根據評價體系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實踐操作環節中,明確教學預期成果,預設學習目標是貫徹UbD思想的最重要環節。
職業教育,面向職業,面向崗位,面向時代,更加面對三年后學生的就業、創業。“預設學習目標”不僅體現了試錯的特征,也體現了不斷改進和完善的特征。站在學的角度,經過該課程或該項目的學習,“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若干年后,學生還能記得怎樣的知識和技能?”站在教的角度,教師在這個環節需要結合學習者和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對教學關鍵內容目標進行預設目標細分,明確項目目標、任務目標和課堂目標,避免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貧乏和支離破碎,把自己陷入無數的零碎知識和技能,步入“為教而教”的誤區。
2 基本問題建構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理解
什么是基本問題?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認為,好的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對某一特定主題單元的內容理解,也能激發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遷移,這樣的好問題就是基本問題。由此可見,基本問題既可以架構我們的教學內容目標,還可以指導學生理解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學生素養。基本問題的作用如下圖所示。
由圖示可見,基本問題涉及所有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習任務,能夠指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 基本問題的發現---以《管理基礎》課程《溝通》項目為例
一個問題是不是基本問題,從上述中可以了解到:基本問題涉及所有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習任務,能激發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遷移,因此基本問題涉及了這門學科、課程、項目或者主題的本質,其中必然包含客觀規律性的內涵;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習目標對基本問題的理解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學生如果為了確定的答案而學習,必然會減少參與的程度,減少對知識、技能的理解,
發現基本問題是目標設計的難點。關于基本問題的發現,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談到:思考基本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成套相關聯的問題,一般是2-5個;這些問題具有開放性和指導性。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這些問題;指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意義。
以《管理基礎》課程中,《溝通》項目為例,如何發現其基本問題呢?
步驟一,查閱教材的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的描述:了解溝通的定義和過程,區分溝通的方式;理解人際溝通和組織溝通的障礙影響因素;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
能力目標的描述:能運用溝通技巧提升溝通能力;能有效表達和傾聽;具備處理沖突的能力。
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溝通》項目知識目標的重點是溝通的技巧和溝通障礙的影響因素,能力目標的要點是具備不同場景的有效溝通能力。
步驟二:挖掘基本問題
從溝通的本質屬性看,溝通是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溝通的內容是信息、思想和情感。溝通的核心是交流,沒有交流就不是溝通了。如何提煉基本問題呢?我們可以針對溝通的本質進行“剝竹筍式”的發掘。
問題1:為什么要研究溝通?我們都溝通了什么內容?是什么讓溝通具有了普遍意義?
我們知道,溝通是人類集體活動的基礎;溝通能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傳遞信息,帶來合作;溝通可以增加情感交流,改進人際關系。因此溝通的意義在于加強合作、改善人際關系,是人類發展的基石。
問題2:溝通意義這么重大,為什么工作和生活中經常出現溝通不暢?
一方面因為溝通的雙方存在差異;另一方面溝通的環節比較多,任何環節出問題就會影響溝通;第三,溝通還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溝通不暢,如噪音、干擾等。
問題3:溝通的障礙既然廣泛存在,我們要如何克服人際溝通障礙和管理溝通障礙?
回答問題3我們需要進一步認知:溝通過程是怎樣實現的?什么是人際溝通?什么管理溝通?人際溝通和管理溝通各自需要怎樣的技巧才能克服溝通障礙?
問題4:溝通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哪些技能在人際溝通中應用最為廣泛?哪些技能在管理活動中應該遵循?
回答問題4需要理解溝通的過程和溝通的影響因素;人際溝通要特別重視心理因素如心態的影響,技能上要重視溝通的表達方式和傾聽的技能;管理溝通要重視溝通的組織形式,重視信息技術的影響,重視沖突的處理等等。
問題5:在社會活動中,溝通會對人們產生更多的影響嗎?研究溝通能為你帶來最真實的價值是什么?
在問題5中,溝通的真實意義已經反映出來:溝通就是交換信息,交換思想,交換情感;有效的溝通需要溝通雙方有溝通的意愿,有溝通技巧和方法,能夠克服自身溝通的障礙,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就能夠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建立合作與協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溝通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進一步的發掘,比如使用社會認同原理的典型案例去引導學生思考社會溝通的深遠影響。
步驟三:陳述基本問題。
從上述眾多問題中,我們可以抽象出以下四個問題作為《溝通》項目的基本問題,數量上符合2-5個成套關聯的特征,具有開放性和指導性。
有老師問:基本問題1中,能不能改成“為什么有效溝通是必要的?”。這種陳述方式可以因人而異,畢竟每個教師對溝通的理解不一樣。之所以使用“為什么溝通是必要的?”,一方面反映了溝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規避了“有效溝通”的概念,什么樣的溝通是有效?什么樣的溝通是無效的?這種描述具有普遍的意義嗎?答案是開放的嗎?
基本問題的提出后,教師配合情境案例,一定會讓學生形成“溝通意義重大”的共鳴。建構主義思想強調:知識不能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他只能通過巧妙的設計和有效的指導,由學習者自我建構而來。學生一旦意識到溝通的意義,自然將反思自我的行為,進一步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加深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從而達到提升自我素養的效果。教師也可以按照基本問題的邏輯,建構任務單元和課程設計。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ZGJB2016249。
(作者單位:保險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