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婷
1 前言
“通識教育”由美國學者怕卡悠提出,基于“貫通之意”是在學習專業課程前必須學習的公共基礎課,是非專門全面的基礎知識教育又稱普及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與專業課課程教育存在密切的配合。如果說專業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給予學生特定職業的訓練,通識課程其目標是在通識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透過知識的綜合性拓寬學生學習的寬度和廣度,透過知識的博深性,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思考的能力,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計算機基礎作為公共基礎課,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受眾面廣,應用型強,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目的不謀而合,旨在培養學生在當前形勢下應用計算機的能力,自主創新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獲取完善的人格。而應用型本科院校其特點是培養面向特定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通識教育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如何能夠發揮其基礎教學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將專業的深與通識教育的博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通識教育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開設現狀
應用型本科院校重點強調學生面向社會時專業技能的培養,側重學生的就業與應用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通識課程中的一門,在開設上存在如下問題:
2.1 學生基礎不等,課程受重視程度低
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學生的專業不同,基礎不同,分布廣泛,且由于學生入學前的教育背景,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不同,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各不相同,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一開始就已經出現層次性的劃分,對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帶了困難。同樣的大綱,同樣的授課方法,導致課堂上基礎好的同學,已經掌握,而基礎差的同學聽不懂,跟不上,明顯的兩極分化。其次由于學生所在學院大力抓學生的專業能力,側重于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該類通識課的認識不足,出現了利用計算機基礎課堂時間去參加專業比賽的現象,上課遲到,隨意請假的情況屢見不鮮,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了難度。“重專業,輕通識”上課僅僅是為了修學分,失去了課程本身開設的意義。
2.2 教學模式有待更新,學生興趣低
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普遍停留在老師講,學生做的層面,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雖然當前很多學校借助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授課,但是由于課時少,內容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難免進行一講到底,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被動學習,沒有學習的新鮮感,喪失興趣,導致學生僅學到了表面知識,缺乏理論和實際的聯系。
2.3 教學內容陳舊,與專業聯系不緊密
由于時代發展迅速,課本知識的變更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奏,面對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知識,很多內容的更新比較滯后,現已經淘汰的知識仍然存在于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中,既占用了上課時間,又未起到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作用,課堂效率大大降低。同由于計算機基礎課面向學生的專業不同,未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的劃分,面對不同專業需求的不同,同樣的授課內容導致學生所學內容與專業聯系不緊密,學生感覺不實用,計算機基礎的學習未讓學生體會到對自身專業的幫助,孤立的學習降低了其實用性,不能適用社會的需要和發展。
3 “計算機基礎”通識課教學改革的策略
3.1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形式多樣化
除了日常的講授,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借助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針對教學目標,教師可用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結合翻轉課堂模式將教學內容趣味化,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學習知識,構建起“自主學習+實戰練習+小組討論+課堂答疑”的學習模式。在自主學習中通過課前練習測驗,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情況,建立針對性的教學實施方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下發基于教學目標的任務,學生在實戰練習和小組討論中掌握目標知識,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在啟發教學法中,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要經過仔細推敲確定難度值,要保證提出的問題,既不會難倒大部分學生,又要保證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學生的思考,基于當前學生的掌握程度,對啟發式問題進行合理的規劃,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獲取合理的解答,在此過程中能力獲得提升。
3.2 教學支撐——網絡教學平臺
基于現有的教學平臺,將教學效果最大化,建立起基于Internet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學習體系及其網絡支撐。在該平臺的練習模塊、建立針對性的計算機基礎操作題,形成成體系、可重復利用的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同時學生可隨時登陸該平臺,進行各學習模塊的練習,提升知識的掌握程度。平臺內容的建設以班級為單位,知識點為模塊,實現學中有練,練中有學。教師根據學生該平臺的各模塊練習成績,對于失分點進行集中講解,提升教學效果。
3.3 教學內容—專業滲透式
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和等級考試內容進行調整,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喚醒學生學習的意識。在保留office三大模塊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進行講解內容的新增,同時勇于去除與時代脫軌的內容,比如磁盤的構造,增加專業特色模塊。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側重有所不同。例如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可重點介紹EXCEL在財會中的應用,對于中文專業的學生,可側重介紹WORD的排版設計,對于藝術類學生可在教學中增加多媒體模塊的講授,讓學生學有所需,學有所用。
3.4 教學考核—結合美育教育,評價多樣化
因為計算基礎重在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以及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考核應多元化,改變主要依靠考試進行考核的弊端。為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除平時成績外,加強過程考核,將學生實訓活動,課后作品等內容加入到考核體系中。同時將美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將其成果納入評價指標。例如針對PPT的練習,可基于時下熱點時事新聞,學生將感想用PPT呈現,既起到了練習的作用,又有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對于word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用小報的形式呈現大學規劃,學以致用。除此外對于學生的作品可建立作業庫,優秀作品作為加分項,由學生進行展示,講解,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良好情操有重要意義。
4 總結
本文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分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應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其改革方向展開了探討和論述,提出了四點改革內容,為該類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參考。
(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