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茜茹 張興喻
初中階段是個體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在此期間青少年在社會關系上呈現出人際交往圈不斷向外圍發展,圈內連接多變復雜的現象。初中生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幫助其適應社會關系變化的重要條件。初中生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是其主要的社會關系,對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旨在通過體驗勇于承認錯誤,合理澄清自我,科學表達感受,有效傾聽他人和與誤會和解5個環節,讓學生初步學會在交往中有效溝通。
人際溝通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要求。每個人要生存和發展,都必須與他人發生聯系,通過渠道的交流,形成彼此理解、互助合作的關系。初中階段是個體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在此期間青少年不僅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重大發展,反映在社會關系上,也呈現出人際交往圈不斷向外圍發展,圈內連接多變復雜的現象。讓初中生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幫助其適應社會關系變化的重要條件。
本課程設計針對永川某中學八年級某班50名學生,課程主題的確定是基于對該班學生的問卷調查和班主任老師的訪談結果,在20個主題中選擇學會溝通的人數最多。該班班主任在訪談中也表示,該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更有效的溝通。
對目標班級學生進行人際溝通能力的調查,采用安伯欣等人修訂的親子溝通量表,陳國鵬等人修訂的同伴關系量表和褚昕宇編制的師生關系量表調查分析該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分別對三個量表各自得分最低的5名學生共15名學生以及班主任建議溝通的1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在親子溝通、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上的具體問題表現。
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化訪談,訪談提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親子溝通狀況、朋輩溝通狀況、師生交流狀況、溝通中的情緒體驗、不良溝通事件。中學生的溝通問題主要表現為父母的絕對權威,老師以學習為中心以點概面的交流,朋輩間敏感的異性交往,公共場合的壓力導致溝通不暢等。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溝通中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發生誤會時冷靜分析、主動解決的必要性,學會有效的自我表達和傾聽他人,掌握科學的溝通技術。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視親子溝通、同伴溝通和師生溝通,體會到溝通順利進行的愉悅,對溝通持正確的態度,樂于溝通解決問題。
(3)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體驗、交流分享、情景參與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學會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2 設計理念
初中生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是其主要的社會關系,對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關系中進行有效的溝通,在關系出現問題、產生誤會時該如何應對,怎樣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本次活動課通過體驗勇于承認錯誤,合理澄清自我,科學表達感受,有效傾聽他人和與誤會和解5個環節,讓學生初步學會在交往中有效溝通。
3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到溝通中相互理解、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有效的溝通對矛盾和誤會解決的關鍵性。
(2)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學會溝通的技巧,能客觀冷靜地面對人際關系中發生的問題,嘗試主動解決問題。
4 教學過程
(1)熱身活動:有錯你就說
目的:熱身活動,調動氣氛,同時讓大家敢于面對、承認錯誤并說出自己的抱歉。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種喊上課起立的方式。同桌兩個人的縱列為一個組,全班分為4個組。老師喊上課,大家一起喊起立。老師會在1234里面隨機選擇數字一個或者兩個數字,1代表向左,2代表向右,3代表向前,4代表向后。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轉向正確的方向,當然,我們是以組為單位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正確。犯錯的同學需主動舉手示意,并且面對同桌大聲說聲:“對不起,我錯了!”
活動結束后,全體坐下,教師提問,隨機抽取犯錯、沒犯錯的同學回答。
教師:當你犯錯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會很愧疚還是很不好意思?當你大聲道歉之后有沒有感覺好點呢?沒有犯錯的同學愿不愿意對犯錯的同學說沒關系呢?敢于認錯,勇于道歉,并且用言語大方地表達出來,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選擇原諒,并慷慨地表示諒解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2)合理澄清自我:這次我沒錯
目的:讓學生理解到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當被誤解時可以有效的利用溝通來解決問題。
教師:老師之前了解到,有些同學可能偶爾甚至是經常被父母、老師或者同學誤會,當誤會發生的時候,有些同學會困擾于敢不敢申辯,該不該爭辯,怎么為自己解釋。自己不被理解的委屈和難受又該如何去調節。下面將請同學給大家展示幾個情景,每一個片段結束后會有1分鐘讓大家寫下自己的解決辦法
情景:(1)小紅有次放學和小明走在一起被親戚看到,添油加醋地告訴自己父母,爸爸很兇地責罵她,其實她只是和小明正好順路。(2)小明有次作文寫了詩歌,老師在班上表揚并朗讀,結果有同學起哄說以前看到過,老師課后責備小明不能抄襲。(3)有次月考,大明沒有復習對小明說希望考試時他幫忙,小明拒絕了并表示可以幫助他下次考試前復習好,大明認為是小明小氣。
活動結束后,同學們四人小組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師根據情況抽答。
教師:有沒有小組的同學是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應對的?有沒有處理方法竟然不約而同的小組?有沒有發現男生和女生處理方式有什么不同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我們敢于道歉,但是當誤會發生,當我們是對的時候,更要敢于為自己解釋,并且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感受。
(3)科學表達感受:怎么讓人“聽明白”
目的:讓學生學會使用科學的方式來化解誤會,表達自己,有效溝通。
教師:剛才大家交流了彼此的表達方式,現在老師也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從老師的老師那里學來的表達步驟,想讓大家體驗一下來自專家的科學表達方式。首先,我們要描述客觀事實,然后要陳述真實感受、說明具體理由、表達合理期望,最后是稍微夸張呈現。下面,我們請剛才情景劇里被誤解的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具體怎么使用這個方法。
展示結束后,四人小組相互嘗試使用這個方法來表達,并分享感受。
(4)有效傾聽他人:我說你剪
目的:讓學生體會溝通過程中從自我立場出發,導致誤解的單向、封閉、盲目溝通,然后通過雙向、開放和探索式溝通使傾聽變得高效。
教師:請教室靠左一半的同學先拿張紙出來,剪紙過程不允許提問、不允許討論,獨立完成。把紙向上折、向下折,剪去一個等腰三角形。向左折、向右折,剪去一個等腰三角形。完成后保持不動。請靠教室右邊一半的同學拿出紙來,剪紙過程允許提問和討論。將長方形紙橫向拿好,由左向右折1/3,再由右向左折1/4,在左下角剪去一個腰長為2cm的等腰三角形。將剪剩的紙上下對折,由左向右折1/4,再由右向左折1/3,在右下角剪去一個腰長為1cm的等腰三角形。
兩邊同時展開手中的紙,左邊的同學驚訝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指令,彼此的作品怎么會如此的“千差萬別”?右邊的學生看到大家的“作品”如此接近,是預料之中的事。因為討論、交流和提問讓大家形成共識,是集體的智慧與成果。
討論交流:不同的剪紙過程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從中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教師:有效的溝通是雙向的,要想聽明白他人的意思,需要積極地提問也好,討論也罷,去了解他人真實的意圖,而不是盲目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5)與誤會和解
目的:布置課后作業,將課堂學到的技能延申到生活中。
教師:同學們,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安靜下來。老師有了解到有些同學和父母、老師或是朋友發生過一些小矛盾,有些是自己至今沒有解釋,有些是自己不敢提問,但是自己一直很介意,希望可以解開矛盾。請大家確認好這件事,然后想象自己馬上要開始與那個人進行溝通,你將怎么開口呢?請大家慢慢的睜開眼睛,這個事情作為課外作業去實施,下次上課的時候咱們要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你去溝通的實際情況,看看我們有哪些同學有成功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學習的,看看我們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需要提升的。
通訊作者:張興喻
(作者單位:1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