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苗燕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合互動是在黨團帶領下,為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青年的重要途徑。但現今要實現其聯動仍面臨許多問題。這篇文章主要指出問題所在以及提出對策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學生接受思想教育不再限于課堂中,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因素也漸趨多元化。而為了更好的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青年,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需要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聯合互動。
1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聯合互動
思政課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系統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也是高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所謂課程思政,其實就是指在所有課程教學中都融入思政內容,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讓所有課堂都肩負起育人功能,讓每位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就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社會環境和教育對象都在不斷變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現今的課程教學中顯得有些枯燥乏味,要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要建設既符合國家方針政策,也適應個體需求,結合學生實際的課程。在價值取向多元化,各類文化交織、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僅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促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聯合互動,全課程、全方位育人,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2 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聯合互動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資源不足,各科間未形成協助合作同向增長的趨勢
高校工作以學生為重,但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常偏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及各項專業所需技能的提升,在這過程中教育目標甚至異化。在高校中思政課必不可少,而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一般落在思政課教師身上,其它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少有發揮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科間未能找到較好的交流渠道,各科協同育人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僅靠思政教師其實是無法完全承擔重任的,并且現在許多高校的思政課育人效果并不顯著,僅限于課堂教學、理論灌輸,流于表面,沒有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不注重深入探究適合現在學生的教育模式。在選修課的設置上,高校課程設置多偏向發展學生特長、興趣愛好等方面,或專注于某方面技能的提升,對思想道德修養方面涉及較少,沒有更多的場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2 教師教學素質及教育理念不同
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師隊伍自然也就責任重大。但各學科教師對思政教育理論的了解及基本教學理念的理解多有不同,一些思政教師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的深入了解,只片面地將其理解為意識形態的說教和國家方針政策的簡單傳遞,沒有實質性的傳承精神及真理內容。這就容易導致在自身或對學生的認識引導上是片面的、淺薄的,甚至造成認識錯位。而部分專業課教師,無視在實踐中的教學,僅在教學過程中的單向灌輸專業課教學知識,甚至在某些時候避重就輕、淺嘗輒止地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盡到基本責任,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反饋,沒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并且各科教師偏重關注本科內容,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涉及較少,與思政課教師互動交流較少的問題也是常見的。
3 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聯合互動的對策思考
3.1 課程資源開發,挖掘所有課程隱性資源
課程思政要成功,既要進一步強化顯性教育,也要把隱性教育做足做深,才能更好發揮各類課程協同育人的作用。顯性教育主要就是直接的,外顯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隱性教育就是除了顯性教育以外其它的間接的、內隱的教學活動。在結合顯性和隱性教育這個方面,上海各試點高校就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有報道曾提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專業課程《人體解剖學》,該課程重視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醫學生責任的審視,將人文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讓課程變得有溫度,有生命力。除了專業課,通識課程也可以是新的思政教學場域。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開設了國共反腐史鑒、文化自信哪里來等15個專題,為學生傳遞了中國共產黨自身治理及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推動下,就要挖掘更多的隱性資源才能全面高效的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
各高校不僅要開發更多的課程資源,也應同向整合各類現有的以及新的思政學科領域的教學資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合互動,發揮出最優的育人效果。在已有的教學資源中,應注意挖掘所有課程的隱性資源,不僅是思政課,也包括通識課、專業課等,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優秀西方文化等,將人文教學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不僅僅是傳達簡單或晦澀的知識,更是要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達到“以德樹人”的目標。在新的課程設置上,學校不僅要強化顯性思政,開設創新型課程,借助新形式給傳統的思政課換上新面貌,而且要細化隱性思政,深入發掘通識課、專業課的育人資源,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前提下,以創意生動的課堂組織形式、多樣的課程展現形式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把握,為高校學生創造出最優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政治認同感和思想道德修養。
3.2 提升高校各類課程教師的育人責任感和思想政治素質
第一、在對教師的培訓中,應注意提升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盡力構建“大思政”模式,形成教育共同體。高校還應提高自身德育格局,著力促進人、社會、教育的三維互動,克服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孤立片面的思想模式,利用系統的聯系的觀點對待教育活動,聯合高校各部門、各教師,形成合力機制,共同完成教育目標。高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著力構建各科教師對話交流、協同合作的育人平臺,并且高校應針對這一平臺建立考評機制,以檢驗其協同育人的效果,督促各科教師通過課程資源履行同向同行育人職責。
第二、教師自身方面。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要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創造更高效的教學課堂和堅持對學生的引導栽培。一方面,教師應注意自身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主動轉變教學思路,不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單向灌輸,還要積極做好思想疏導和價值引領工作。并且教師也應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話語質量,不設“一言堂”,不做無用功,注重與學生的雙向互動。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教師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作者,所以教師要自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將德育放在培養學生的首要位置,以德立人,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各科教師要協調自身課程內容,發揮其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形成協調互補的關系,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聯合互動,實現教學功效最大化。
總的來說,要想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僅僅需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理論課程,還要充分發揮高校其它各門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作用,將二者聯合互動,才能牢固樹立高校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堅定高校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實現“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增強高校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增進高校學生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信賴。
項目名稱: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互動研究》,項目編號:201810636101。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