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帶動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使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便成為經濟強國,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機械制造行業是其一個重要的標志,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水平的高低和企業經濟發展是具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日后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對自動化的水平進行不斷的提升,促進生產時候的整體質量和效率,保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章分析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特點、優勢和發展趨勢,供參考。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發展趨勢
0引言
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這一特點與其功能需求進行有效的符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相對來說比較多的先進技術,不僅存在綠色環保等特點,與此同時還具有安全可靠等優勢,在日后要促進其向著一體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保證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意義
機械設計制造的發展,在當今的社會對于企業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應與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為機械電子日后的發展做好鋪墊和普及。在電子信息的時代,讓科技能健康迅猛的發展。機械設計制造工程自動化比傳統的機械工程更多元化,其內部結構更合理簡潔化,機械組織的內部更具有簡單的機械功能。通過發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程提高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和綜合的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要做到提高自動化的發展水平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和提高我國的社會文明。機械自動化就當下的情況來說,已經廣泛的參與在我國企業中,因此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對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應將其健康的有效的做好發展。
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特點與優勢
2.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特點
相比起傳統機械設計制造而言,自動化是現代機械設計制造的最為本質區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能夠將多種科學技術有效結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并不是單純技術疊加,而是集中體現各項科學技術。在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設計過程中,對輸出端的相關產品做出更高功能要求,繼而將生產活動歸納到計劃之中,此時對機械產品也有著更為精細化的要求。通過仿真技術對計算機加以修改,實現機械產品的高質量化。隨著自動化發展趨勢的日益明顯,機械設計制造的微型特點也逐漸突出,例如,體積更小、能源消耗更少等。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之中,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技術具有效率高和精度高等特點,繼而受到機械設計制造企業的高度青睞。
2.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的優勢分析
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具體優勢來看,機械設計制造行業的自動化發展能夠進一步保證安全。傳統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如果生產時出現故障,無法及時停機,從而發生安全事故。而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則能夠及時停機,再予以維護,機械本身會對故障問題予以分析,從而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相關問題,降低事故發生率,提高安全使用率。另外,自動化的機械設計制造具有更高的性能。傳統機械由于體積較大所以不便移動,導致能源耗損過高。自動化的機械設計制造所使用體積較小,因此能夠節約一定資源,達到降低損耗目標長此以往可以達到環保目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綜合多項科學技術,不僅僅能夠有效應用在機械設計制造之中,還能夠應用在其他技術行業之中,滿足更多需求。在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技術應用下,所有程序均能夠交給機器操作,因此避免人工出現的諸多問題,從整體上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在對機械產品的控制進行變換時,無需更換某一個零部件,只需更改程序選項則能夠適應多種生產工作。
3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應用
3.1技術融合
機械設計制造的自動化主要體現在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操作和機械設計制造的有效結合的過程之中,一般會設計到機械的檢測、維修、管理等方面。在一些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過程中,往往會需要一些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檢查工作,這樣一來才能夠保障問題發現的及時性,能夠有效的減少機械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故障發生機率。另外,在機械設備的維修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先進且完善的技術來對機械設備進行掃描和識別,以便能夠發現一些肉眼觀察不到的問題,這樣一來促進能夠有效的提高準確性,還能夠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利用完善的技術進行機械設備故障的排除,還能夠對這些故障問題信息進行存儲和傳遞,為以后的設備維修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目前在醫療和軍事方面具有很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相信其在很多的領域有更好的發展。
3.2柔性自動化生產技術
柔性自動化生產技術的有效的基礎是生產信息,能夠有效的協調數據信息和機械設備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能夠強化加工對象與生產對象的匹配性。在柔性自動生產技術中,其主要是依賴計算機進行信息的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夠針對生產條件的不同進行有效的改變來使其的適應性達到最佳。另外,柔性自動化存儲和運輸系統進行生產和存儲材料的任務是使用前端工業機器人來操縱信息系統。
3.3自動檢測技術
我們一般會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與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進行比較從而強調出自動化的優勢。在機械設計制造中,自動化的優勢更加的明顯,也正是因為這樣而使得其的應用范圍在不斷的擴大。自動檢測技術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大量的人力資源,還能夠有效的提高產品的生產合格率,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3.4強調技術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主要是為了迎合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為了保證技術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符合人社會的發展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對人們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出現剛好符合,能夠不斷的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促進思想的進步,培養出與時俱進并具有創新精神和思維的人才。另外,其的出現滿足自然社會的需求,符合當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要求,能夠促進綠色生產。
4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4.1綠色環保化
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人們也面臨著越來越殘酷的環境問題,環境資源限制了生產規模的擴大,與此同時,大面積的環境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的相對平衡。這就對于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領我國的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朝著綠色化的方向邁進。這樣一來,高效利用資源的愿望就可以通過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技術來實現,重復利用原材料,再加上開發比較新型的技術應該重點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4.2智能化
在機械制造業中利用智能化技術能使得我們生產所用的儀器設備運用人的思維方式來判斷和解決問題。通過智能化,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于傳統機械行業的認識,能使人類更有效的對機械產品進行控制和操作,保證生產出的機械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使得機械產品為人類服務。隨著機械產品智能化的不斷發展,為機械生產產品的質量穩定性提供了保障。將自動化無限延伸就是智能化,再延伸就是人格化,因此,機械的人格化和智能化是未來機械自動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4.3機電一體化
機電一體化具體概念是指依據機械產品的功能和產品的開發需求有效結合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機械技術等。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更高層次就是機電一體化,其是利用微電子技術以及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形成的產物。不僅推動了我國機械設計制造業相關技術的更高層次的發展,而且還為我國開發新型的融合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持,保證我國的機械制造技術向著更成熟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4.4模塊化
我國的機械自動化的產品的種類比較繁多,如果是運用模塊化的方式開始生產,這將會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的浪費。與此同時,還能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縱觀我國的經濟生產狀況,我國還是對于生產技術的更新以及模塊化的設計方式比較關注,這對于相關科研人員根據現存產品的缺點迅速發現問題,并且針對性的進行問題的解決,提高新技術的研發標準,為產品的后續研發和生產過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方面保證新產品能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另一方面還能避免對于新產品對于創新產品的調整的生產線,以及對于物力財力的浪費。由此可以看出,社會高效化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模塊化。
4.5綠色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的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也在加速,發展的規模逐漸擴大,遍及社會的各個行業以及各個領域。機械設計制造和自動化產品要想將其技術融入到每家每戶,就必須要借助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化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機械設計制造行業整體的競爭水平,還能使得機械自動化產品的使用方便快速。互聯網具有它獨特的優點,將這些優勢應用在各行各業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機械制造以及自動化的產品如果想在當今的國際市場中占據很強的競爭力,就必須與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的融合,更大程度地去增加機械化產品的使用范圍和應用對象。
5結束語
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及發展,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對相關方面的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必須朝著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對該領域形勢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夠促進技術發展,為行業發展及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東旭,徐堅,馬文禮.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風,2019(17):173.
[2]高永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探討[J].機械管理開發,2019,34(05):259-261.
[3]朱思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優勢與發展趨勢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09):216-217.
[4]高楓.淺析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時代農機,2019,46(03):16-17.
[5]楊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分析[J].時代農機,2019,46(03):20-21.
[6]何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J].時代農機,2019,46(03):22-23.
[7]黃貴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03):1-3.
作者簡介:
余雷,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