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文江 趙守謙
摘 要:股權結構作為治理機制的核心要素,對村鎮銀行的運行效率與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以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為樣本,著重探析股權結構不合理造成公司治理缺陷對村鎮銀行盈利能力、運行效率、經營績效和發展方向的影響,從而提出優化村鎮銀行股權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運行機制
0 引言
2007年開始,受準入政策放寬影響,村鎮銀行從試點到全面鋪開,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競相設立。一方面,對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搭建農村金融供給新渠道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產生了積極影響(趙志剛等2011)。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機構吸收民間資本,實現農村金融產權主體多元化(王曙光 2008)。但王修華等研究提出村鎮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鯰魚效應”和“湯水效應”有限,盡管其發展態勢整體良好, 但仍存在一些矛盾與問題。我們認為,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是股權結構不合理,是導致公司治理缺陷,影響村鎮銀行盈利能力、運行效率、經營績效和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1]。
本文立足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調查數據,對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的整體情況、法人和自然人股權結構、股東行業分布和股權運行模式等進行了分析,剖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1 山西省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現狀
1.1發起行以本地商業銀行為主,且多為農村商業銀行。
2019年3月末,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法人持股涉及18家銀行機構,其中異地商業銀行5家,本地商業銀行13家。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實施改制后尋求突破設立村鎮銀行或參股其他金融機構的意愿強烈。18家銀行機構中1家為參與持股銀行,17家為發起行,總注冊資金500.41億元,共發起設立村鎮銀行102家,總出資額52.01億元,占注冊資金的10.39%;發起設立或持股其他金融機構數量達62家,總出資額30.89億元,占注冊資金的6.17%。
1.2股權集中度較為合理,股權制衡度適中。
2019年3月末,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總注冊資本39.35億元,其中:第一大股東(發起行)持股11.39億元,占總資本的28.95%;法人股東持股16.12億元,占比40.95%;自然人股東持股23.24億元,占總股本的59.05%。主發起行作為單獨法人持股村鎮銀行的33家,股本總額16.75億元,占總股權的42.57%;股權相對集中,有其他企業法人參與持股的機構44家,總股權22.6億元,占比57.43%。
1.3自然人股東以非職工為主,持股金額及占比較大。
2019年3月末,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自然人股東合計973人,其中:職工股東191人,占自然人股東的19.63%,非職工自然人股東782人,占比為80.37%。自然人合計持股23.24億元,其中:職工自然人股東持股0.67億元,占自然人總股本的2.88%,非職工自然人持股22.57億元,占比97.12%。
2 山西省村鎮銀行股權結構存在問題及成因
2.1股東行為對村鎮銀行經營的影響深遠。
作為村鎮銀行的股東,其參與決策、投融資、股權變更及企業本身經營等行為對村鎮銀行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表現在參與決策上,村鎮銀行除發起行之外的其他股東自我主動履職意識較弱,履職不到位,不會行使股東、董事、監事的相關權利,未能最大限度的履行股東責任,造成在“三會一層”和股權管理過程中存在參與決策不到位,股權結構多元但并不清晰,治理結構簡單但并不有效等弊端[2]。
表現在股東投融資上,部分主發起行投資、設立村鎮銀行的力度較大。調查顯示,山西省77家村鎮銀行涉及的發起行17家,其中有3家機構設立村鎮銀行數量在20家以上,有1家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達30多家;6家機構設立村鎮銀行在5家以上;17家發起行設立村鎮銀行的總出資額占注冊資金的10.39%,發起設立或持股其他金融機構總出資額占注冊資金的6.17%。還有部分法人企業參股設立的銀行機構數量較多,如某科技公司目前已參與投資5家農村商業銀行、2家城市商業銀行和3家村鎮銀行[3]。
表現在股東干預上,村鎮銀行個別股東在經營初期急于得到投資回報,對銀行經營施加不當壓力。如某村鎮銀行,前期因股東不當干預,業務停滯不前,之后適逢經濟下行,該行企業法人股東從安全性、盈利性方面考慮,要求減少注冊資本,經申請并獲批后,注冊資本由成立時的10000萬元變更為7000萬元,部分股東減少持股金額及占比,發起行的持股占比由成立時的25%上升為35.72%。
2.2部分股東信息失真導致股權結構存在“隱性”關聯。
受部分主要股東未能及時向董事會披露關聯方信息,未承諾在關聯交易發生變化時及時向董事會報告影響,村鎮銀行穿透掌握關聯方信息不準確、不完整現象較多,導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發生關聯交易時不能被發現、識別,或未通過董事會審議而實際發生了關聯交易[4]。股權結構中存在的“隱性”關聯,以及個別股東入股動機不純,導致入股企業形成事實上的關聯,影響村鎮銀行股權制約機制作用的發揮,極易產生關聯風險。
3優化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的建議
3.1完善相關制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優化主發起人制度。建議修訂完善村鎮銀行管理制度,適度提高企業法人參股比例,放寬資金準入機制,優化發起人結構,形成投資多元化的格局,更好地為“三農”發展和農村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5]。
(2)完善各項擔保制度。政府要積極發揮擔保職能,設立財政專項扶持基金、擔保基金,出臺農村信用擔保政策,為村鎮銀行和農戶貸款提供擔保,使村鎮銀行安心放貸,推動“三農”經濟和村鎮銀行互惠共贏、良性互動發展[6]。
(3)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完善、推廣實施農業保險制度,創新農業財產險、人身險險種,適當降低農業險種收益水平,提高農業險發展層次和水平。同時建立全國性的農險再保險或農險損失補償機制,推動農業保險良性持續發展。
3.2優化股權結構,提升村鎮銀行經營能力
(1)推動股權結構多元化。在優化主發起行制度前提下,優化村鎮銀行股權結構,建立股東間的相互制衡機制,充分利用當地股東資源形成并不斷優化業務拓展過程中的內生性激勵機制,激發民間資本參與銀行管理的積極性,有效規避“一股獨大”的公司治理弊端,提高村鎮銀行治理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7]。
(2)支持股權結構適度集中。在股權相對分散基礎上,推動村鎮銀行實現股權相對集中或控股,建立適度集中的股權模式,建立簡潔、靈活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提高決策與執行的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
4結語
股權結構對村鎮銀行的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影響,而現階段,我國村鎮銀行實行主發起行制度,造成股權結構單一且高度集中。村鎮銀行應該多元化構建股權結構,同時也要保持股權結構既要避免高度集中,又要避免高度分散;同時還要對村鎮銀行的設立條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為村鎮銀行的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我國村鎮銀行能夠可持續發展,提升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柴瑞娟. 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研究[J]. 法學雜志, 2010, 31(2):125-127.
[2] 邱暉, 孫少巖. 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治理結構與績效[J]. 學術交流, 2014(12):119-123.
[3] 謝振山. 村鎮銀行股權結構亟待優化[J]. 中國金融, 2011(3):90-90.
[4] 沈克彪. 村鎮銀行引入民間資本的股權結構研究[J]. 金融理論與教學, 2011(4):45-47.
[5] 張璐. 探索我國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基于發起人角度[J]. 經營管理者, 2011(3):44-44.
[6] 徐佳. 村鎮銀行股權結構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 2015.
[7] 魯靈怡. 村鎮銀行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16(1):58-61.
作者簡介:1、衛文江,男(1964-),山西陽高,本科,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微觀經濟、貨幣政策、金融穩定
2、趙守謙,男(1973-),山西右玉,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微觀經濟、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