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牛雯 李媛一 余聰 韋深龍
摘 要:由于社會歷史及現實原因,普通話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拉白鄉的普及率偏低。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該地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調研和推普實踐,掌握了拉白鄉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區和彝漢雜居區的語言使用情況。
關鍵詞:彝族聚居區;彝漢雜居區;語言
拉白鄉位于越西縣城東北方,距縣城41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彝漢雜居鄉,平均海拔1820米,全鄉根據民族構成和地理位置分布,大致分為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區和彝漢雜居區。本文以在越西縣為期兩年的調研和推普實踐為基礎,分析越西縣拉白鄉的語言使用情況。
一、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區
拉白鄉的高二半山區地形崎嶇,海拔較高,居住人口基本上是彝族,住戶全部為彝族家庭。嘎祖庫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扶貧工作的力度加大,及當地人民對外交流的接觸面擴大,當地的使用語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的情況,其中以彝語和普通話為主,其次是四川話和帶有彝腔的普通話。
(一)居民語言使用現狀。1.使用者語言水平的差異。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彝語水平差別不大。85%的人會講四川話。使用普通話方面,據調查顯示,有28.33%的村民能用普通話與他人準確流利的交談,37.5%的村民能用帶著彝腔的普通話與他人熟練的交流,15%的村民基本能使用普通話交談但不太熟練,還3.33%的村民完全不會說普通話。其中,女性普通話“好”的人數明顯比男性多,這說明在相似的環境中,女性相對男性更容易接受普通話學習,整體來看,女性的普通話水平也是優于男性的。2.不同場合中語言的使用情況。因學習交流的需要,絕大多數彝族村民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據統計,在家庭中使用彝語的占87.5%,在學校使用彝語占7.5%。家庭仍然是彝語最主要的使用場合,其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及其長輩在家庭中大多使用彝語。在學校以使用普通話為主,四川話為輔,只有極少數人使用彝語。隨著規范普通話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普通話和彝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四川話和彝腔普通話的使用在學校中反而有所減少。
(二)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基礎較差。海拔偏高,交通極其不方便,造成很多村民長期困居在山上,和外界接觸較少,絕大多數村民都是使用彝語進行日常交流。如嘎祖庫村共有將近100戶村民,在2018年前,將近73%是貧困戶,子女輟學現象嚴重,造成貧困代際傳遞。2.基礎設施薄弱,教育資源短缺。為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讓少數民族學生更好融入主流社會,目前四川涼山彝族地區有兩種雙語教育類型。[1]而類似嘎祖庫村這樣的高二半山區,基礎設施還較為薄弱,教育資源也存在短缺。如目前僅有一個夜校點、一所幼兒園、一個休閑娛樂場地,基礎設施建設很少。2018年以前有70%的孩子小時候并沒有上過幼兒園,沒有字典或其他查閱工具,缺乏普通話學習環境和工具。同時也有部分學生由于經濟原因入學較晚,錯過了學習一門語言最佳的幼兒時間,又受講母語濃厚的氛圍影響,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難度加大。3.個人對語言運用的態度。受歷史傳統影響,拉白鄉高二半山彝族聚居區講母語氛圍濃厚,講普通話人群比率低。在一定的環境里學習普通話,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周圍的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使用的是什么語言,因此這種求同心理使得人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主動的選擇當地的"主流語言"——彝語。據訪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接觸與本民族語言相關的事物。少數民族地區因成年人居于主導地位,孩子們處于一種民族語言氛圍之中,家里缺乏漢語讀物,造成孩童推普涉獵面狹窄,欠缺在實際環境中運用普通話的機會。
二、彝漢雜居區
拉白鄉海拔較低、地勢較平坦的地區為彝漢聚居區,以彝族家庭為主。泥洪洛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村落。國家扶貧政策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以及當地居民外出務工的需求,使得當地普通話的使用率較高。
(一)居民語言使用現狀。1.使用者語言水平的差異。在拉白鄉彝漢聚居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接觸普通話的機會較大。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安排相應的普通話培訓班,使其外出務工前能進行基本的普通話交流,據統計,有75%的村民在外務工,其中有90%的人參與過普通話培訓。當地漢族居民在與當地彝族居民交流時,在雙方的影響下,會涉及少許對方民族的語言,其中涉及普通話偏多。2.不同場合中語言的使用情況。場合的變化與接觸人員的不同,使得居民的語言使用情況也產生了變化。如泥洪洛村家庭中使用彝語的人占72.5%,在學校使用彝語的占1%,據了解,大多數學齡段學生在學校會使用普通話,但當家庭中與長者交流時會使用其母語——彝語。因當地的漢族居民于其他等地較多,占人口的27.5%,當地又處于人員聚居地,所以對當地彝族居民學習接觸普通話的機會多于其他等地。據訪談,彝族居民與漢族居民在接觸交流時,會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二)原因分析。1.經濟條件較好,創造了語言學習的物質條件。 政府的扶貧政策,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根據當地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在外務工的人員中有37.5%能以流利的普通話進行交流,而剩下的57%務工人員能解決基本的交流障礙,而剩下的5.5%則從未進入學校進行過學習。經濟的寬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青少年的輟學率,該地的輟學率僅為5.1%,并在持續降低。財政收入的增加也能為學校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引進優秀人才,增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如2019年7月,泥洪洛村就有漢族教師有2名,教師素質的提升也有更加有利于普通話的教學成果。[2]。2.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地理位置優越。越西縣拉白鄉中心學校位于泥洪洛村,生源量大,學校教師運用雙語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效果。當地還有一所幼兒園,有兩名雙語語教師,保證了青少年學習普通話的最佳時期。鄉衛生室也在該村,當地還有3家小型超市,可提供基本的生活物品。還建有圖書閱覽室和運動場所等基礎設施。該村整體海拔大約1000米,距離普雄鎮大約30分鐘車程,便捷的交通為該村對外交流提供了方便,也為當地彝族提高文化水平和漢語水平創造了條件。拉白鄉的鄉鎮府位于當地,漢族干部有4名,在處理事務和與當地村民交流時也提高了普通話的使用率。3.“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眾所周知,影響語言的使用因素大到國家政策、語言政策,小到個體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漢族人口75人,約占總人口的25%。形成了總體上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拉白鄉的彝漢聚居區多有這一構成特點歷史上彝族與漢族長期共處,互相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兩者語言相互影響,為彝族群眾進行普通話交流創造了有利優勢,同時漢族群眾也可起到傳播普通話的作用。
三、結語
現階段,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大力推廣普通話,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越西縣拉白鄉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推廣普通話有利于實現該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需要多方聯合助力,綜合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真正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聽、說普通話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玲.漢、彝語語音系統比較研究--兼論彝族學生普通話韻母教學[D].西南大學,2014.
[2] 劉凱.四川省民族雜居區普通話培訓測試現狀調查與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士論文,2013.
指導教師:馮靈芝、許小濤
項目成員:王玲、牛雯、李媛一、余聰、韋深龍
項目來源:內江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X201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