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東部崛起等區域協調戰略的實施,大量資金涌入到了中西部地區,其投資效率如何?本文通過計算ICOR值比較四大經濟區域的投資效率差異,得出區域間差異呈現出縮小趨勢的結論,接著通過分析各區域內部差異變動趨勢,得出各區域內部投資效率差異在逐步擴大的結論。最后結合四大經濟區域實際,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投資效率;區域差異
一、引言
早期發展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在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經濟增長陷于停滯,而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和經濟增長停滯的根源在于資本匱乏和投資不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梯度理論戰略的實行,東部地區最先實對外開放,先一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大量外資涌入,促進了資本形成,實現了地區高速的經濟增長。可在這樣的戰略實施下,中西部等內陸地區失去了先發優勢,較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久而久之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日益明顯。
落后地區想要擺脫落后狀態,實現趕超,離不開資本的大量投入,國家層面也先后制定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多項戰略布局,增大對這些區域的投資和政策扶持,但是這些地區在投資環境上與東部有著顯著差異,許多學者也針對如何縮小區域差異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郭凡生等學者早在1986年提出“反梯度理論”,論證了技術跨梯度轉移的可能性,從而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王小魯等學者則認為資本、人力資本、制度變革以及城市化的差異造就了地區間的差異。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重視,先后提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調戰略,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與政策導向。那么資本投入欠發達地區,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如何?源于資源稟賦、人力資本等因素的不同,區域內部是否呈現出較大差異?本文通過計算比較各個區域的投資效率,以及區域內部投資效率方差變動趨勢,以期為回答上述兩個問題提供思路。
二、數據分析
投資效率一般用資本形成比例表示,但并不能很好的表示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邊際作用,因而本文以ICOR值,即增加一單位GDP需要投入的資本量作為衡量指標,進行計算分析,ICOR值計算公式如下:
增量資本產出率=當年投資增量(I)/生產總值增加量(ΔGDP) ? ? (1)
ICOR是衡量一國投資效率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一個經濟體的ICOR越高,其投資效率和生產效率越低。根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我國2008-2018年ICOR值如下。
如表中信息所示ICOR最低值為2008年的2.8125,這表明經濟增加一個單位需要約2.8個單位的資本,相反,最高值為2015年的6.99,這表明經濟增加一個單位約需要7個單位的資本。由3項移動平均值可以看出,2008-2018年我國投資效率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總體來看,我國投資效率較低,但同期發展中國家總體約為7.7,發達經濟體約為9.7,因而相對來說投資效率較高。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以及EPS數據平臺,獲得31省市2008-2017年共十年的面板數據,進行計算得到如下結果。
為進一步比較區域之間的差異,根據我國的經濟區域的劃分,分為東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和東北四組,并計算結果繪圖如下。
其中由于東北地區2016年ICOR值為負值,即很大的邊際投資也不能帶來國民收入的提高,故將其作為極大值處理。從上圖可以發現,2008-2013年區域之間的投資效率差異沒有很大,但從2013年開始逐步擴大,到2017年呈現出回落趨勢。其中東部投資效率一致保持最高狀態,中、西部次之,東北最低。
此外,區域內部的差異也引人注意。這里使用方差衡量各組組內差異,但由于存在極端值,故對方差值取對數,使之含有組內差異變動趨勢的含義,即log(VAR)<0時表示組內差異縮小,log(VAR)>0時則表示組內差異擴大,做3項移動平均后得到如下結果。
從圖2可以看出,區域內的投資效率差異從2011年以后呈陡峭上升趨勢,上升趨勢最快的為東北地區,且自2016年超過中部地區,呈現出加速擴大的態勢。中部地區雖然自2011年以后上升幅度最大,但從2015年出現拐點,呈現出增速變緩的趨勢,西部地區區域內投資效率差異小于中部以及東北地區,但也呈現出加速擴大的趨勢。而東部地區從2014年以來,區域內差異變動雖然基本穩定在1值附近,但卻代表著區域內投資效率的差異在逐年穩步擴大。故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區域內投資效率差異呈現出擴大趨勢。
三、政策建議
(1)東部地區:加強區域協作以及產業轉移,提高新一線城市對外開放水平
東部地區中,天津、河北、山東、海南2017年投資效率位于較低水平,ICOR值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加強相鄰區域協作尤其是因地制宜的產業轉移,提高新一線城市對外開放水平,將有望打造新的增長極。
(2)中部地區:發展中間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部地區在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積累層次方面都弱于東部地區,而又在這些方面強于大多西部地區,應因地制宜發展中間技術,如西部地區中貴州憑借豐富的水力資源和優惠的扶持政策成為國家的大數據中心。
(3)西部地區:
1.借自然之力,駛入增長快車道
西北地區多平坦區域,如新疆、甘肅等,適宜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生產,借助中部地區以及較發達西部地區的中間技術,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此外,西部地區多奇觀異景,借自然之力,大力發展旅游業,有利于促進西部地區可持續性發展的實現。
2.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吸引企業入駐
利用政策以及后發優勢,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以吸引在東中部難以承擔較高租金成本的新興企業入駐。
參考文獻
[1] 郭凡生.何為“反梯度理論”——兼為“反梯度理論”正名[J].開發研究,1986(03):39-40.
[2] 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01):33-44.
[3] 廖凱誠,李曉曄,謝慧敏.地方政府經濟與社會投資效率的區域差異分解及動態效應評價[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36(12):42-63.
[4] 許芳,余國新.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區域差異與投資效率——基于固定效應面板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10):154-161.
[5] 王嘉偉. 基于擴展的索洛模型分析儲蓄投資轉化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D].云南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曾馨慧(1999-2-),女,漢族,新疆庫爾勒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