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習進
摘 ?要:漢字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學生進行其他語文知識學習的基礎,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識字教學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基于現有的教育資源,實現識字課堂的高效建構,也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思索的重要問題。基于此,筆者從自身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提出應用游戲、利用合作,以及使用實物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游戲;合作;實物
伴隨教師的不斷努力,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是,透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出,仍舊存在部分制約漢字有效講解的不利因素,造成識字教學質量不佳的現象。所以,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針對目前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解決的措施,從而在不斷的改進中,優化識字教學的模式,逐步提升學生認知漢字的效果。
一、應用游戲,實現激趣
興趣是讓學生產生認知動力的源泉,在對學生教授漢字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認識到,當漢字講解的形式是學生所感興趣的方式時,學生也會產生認知的主動性,從而自主耗費心神進行漢字的學習,而當漢字的講解方式過于單一時,學生也會表現出疲倦的態度,從而降低進行漢字認知的主動性。所以,為了讓小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漢字的學習,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設定游戲活動,使得學生在玩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漢字的建構。
例如,在《玲玲的畫》這節課的生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比一比,認一認”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游戲中,完成對本節課生字的學習。在課下,教師將“幅,評,拿”等生字錄入課件中,進行游戲課件的制作。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講解“幅,評,拿”等生字的讀音和含義,為學生開展游戲奠定基礎。緊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提前制作的課件,當學生看到“幅,評,拿”等生字后,進行讀音的快速反應,對于用時最少的一名學生給予獎勵。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因為游戲感受到了學習生字的趣味性,同時在主動參與游戲中,逐步提升對《玲玲的畫》中生字的認讀效果。
顯然,教師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活動的設計,能夠增添課堂中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認知語文知識的動力,從而實現生字的有效教學。
二、利用合作,互助講解
隨著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合作的能力要求后,教師也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素質,讓學生能夠掌握與同伴進行相互學習的方法。但是,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都是按照學生座位的遠近,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以至于不同小組中呈現水平不均的特點。所以,為了讓合作學習活動真正地發揮作用,教師也應當按照學生的漢字識讀能力不同,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設計。
例如,在向學生教授《黃山奇石》中的生字時,教師可以先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生字識讀能力進行分析,指出不同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生字熟讀能力。隨后,教師以互補性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生字識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生字識讀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先對學生講解“南,每,些”等生字,讓學生產生自己的認知效果。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安排好的小組當中,開展相互合作的活動,使得學生依靠相互輔助的過程,共同實現對“南,每,些”等生字的有效學習。
不難看出,在為學生教授漢字時,教師能夠利用合作活動的創建,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輔助,使得學生在相互指導、相互借鑒中,提升對漢字的認知效果。
三、使用實物,強化認知
語言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是緊密的,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掌握的語文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促進生活問題的解決。所以,在向學生教授生字時,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引入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對漢字的含義進行理解,從而完成對漢字的學習。
例如,在《媽媽睡了》這節課中所涉及的生字有“窗”“臉”等,而這些生字與生活中的實物具有緊密關聯,所以,在課堂中,教師先利用窗戶、人臉的圖片,進行直觀情境的創建,并向學生詢問“圖片上的事物是什么呢?”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窗戶”“人臉”的答案。隨后,教師再向學生引入“窗”“臉”等生字,讓學生結合實際事物對這些生字進行學習,逐步提升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認知效果。
總而言之,在當前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漢字,教師應用游戲、合作,以及實物等形式,都能夠實現識字教學模式的優化,提升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效果,但是,教師也應當認識到,真正地實現漢字的有效講解,卻不是單純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的漢字講解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創建對學生講解漢字的策略,并在應用于實踐中進行改進,從而創建完整地對學生講解漢字的體系,逐步提升漢字講解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霍維東.多種途徑提高識字教學實效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8(S2):106-107.
[2]黃玉芬.關注“本”“生”落實識字教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