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國
摘 ?要:隨著初中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需要初中語文教師進一步把握新課改的本質內涵,積極地在新課改背景下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并在該過程中大膽創新教法使用,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給予學生更好的語文學習體驗。本文將結合新課改以來的語文教學經驗積累,就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索
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不斷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指引,也是語文教師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一招,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抓住新課改的機遇,全面地就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有效地改進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用,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助力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
一、有效進行教學,課堂氛圍要良好
和諧友好與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氛圍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帶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起對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為學生在語文課堂進行更有效的學習創造前提條件。營造良好氛圍,一方面,需要初中語文教師以一個較好的精神面貌走進課堂的教學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要精神飽滿,充滿熱情,積極向上,并真正地融入到相應的語文教學內容之中,如講到文章的高潮環節要慷慨激昂,要聲情并茂,并積極地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當學生答對問題時要給予一個贊同的微笑,讓學生充滿信心,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原因,給學生指引改進的方向等等,讓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語文教師的投入和用心,進而給予學生無聲的感染和熏陶,讓學生也認真聽課,用心地在課堂進行相應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構建各種教學情境,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教學《登飛來峰》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問題情境,如可以展示出以下問題:說一下你對作者王安石的了解?這首古詩講述了什么樣的內容?每句古詩的意思各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等等,讓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積極的討論,進一步加強課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來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助力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
二、有效進行教學,教學方式要多元
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從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情況上來看,還存在著教法使用單一且固化的弊病,使得學生只能在課堂被動地聽講,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語文教師要積極地對教法進行改進和創新,讓課堂的教學方法使用更加多元化、豐富化,助力學生高質量地進行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例如,在學習《登幽州臺歌》古詩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活動。首先,語文教師可以按照特質互補的原則將學生進行有效地組合,如將男生和女生進行組合,將學困生和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組合,并讓學生對朗誦的技巧、朗誦的情感抒發等進行討論,為朗誦活動做好準備。其次,初中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走向講臺進行朗誦,而另外的小組則做好評價工作,如觀察學生的朗誦是否存在錯誤、朗誦的情感抒發是否到位、朗誦過程中是否輕松自然等,按照一定的規則給予評分。最后,語文教師要做好活動后續的總結和歸納工作,如積極地讓每個組派出代表上臺發言,說一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取得的收獲,并說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給予有效解決,從而讓有趣的朗誦活動助力學生更有效地進行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
三、有效進行教學,課后作業要有效
課后作業布置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鞏固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初中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課后作業布置環節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對該環節的重視力度,并全面地優化作業布置,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而在作業布置中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其一,契合教學主題、所布置的作業要和課堂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盡可能地涵蓋到教學的重難點,并且可以做適當的拓展,以讓學生通過做作業來進一步地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化認識。其二,重視實踐作業。語文教師要改變以往那種偏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作業布置習慣,積極地布置一些生活化、實踐化的作業任務,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學習了《太空一日》內容后,教師不妨在作業布置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查閱一些和太空探索相關的知識內容等,助力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采用豐富化的教法運用、進行有效的課后作業設計等,是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前提,初中語文教師要進一步地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查漏補缺”,不斷地分析、研究和解決制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穩步提升的各種問題,真正滿足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需求,助力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相有元,陳雪萍.打造“活力四射”的初中語文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239-240.
[2]武愛秀.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