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旖
摘 要:鄙視鏈是伴隨著社會發展出的一種亞文化現象,如今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推動下,鄙視鏈從搜索引擎、社交平臺到自媒體等互聯網應用當中逐漸分化成型,并且愈發明顯。本文以場域理論的視角,從社會階級劃分、群體身份認同到自媒體“污名化”,闡述引發自媒體鄙視鏈現象的成因。并通過社會群體認知偏差、社會矛盾加劇等方面解釋鄙視鏈現象存在的不合理性,由此提出推廣優秀作品、倡導包容心態等消除鄙視鏈現象的建議。
關鍵詞:鄙視鏈;自媒體;場域理論
引 言
當前隨著資本的高度分化,社會世界逐漸分化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社會,這些小社會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中被稱為“場域”。所謂場域指的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是構型,具有自主性且和獨立性。由于不同“場域”之間所擁有資本的差異,一些帶有社會歧視含義的“鄙視鏈”油然而生,并且在各個領域均有體現。在自媒體領域中,呈現出以“知乎”為首“快手”為末的“場域”等級分化。隨著自媒體鄙視鏈逐漸清晰,部分知乎用戶逐漸爬上鄙視鏈頂端,將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視為文化糟粕,并對其產出內容嗤之以鼻。針對自媒體鄙視鏈的成因,筆者擬從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視角進行分析,并探索其背后隱藏的現實危機。
一、用場域理論看自媒體鄙視鏈現象成因
1、資本差異導致場域分化
在布迪厄的資本理論中,社會資本以經濟資本為基礎,體現在社會關系之中。收入不平等,發展不均衡的經濟發展,導致社會資源分布不均,這里的社會資源可以指教育資源、原生家庭資源、社會關系資源等,具體到自媒體使用中,可體現為媒介使用的水平和程度。就筆者觀察,知乎的信息框架主要以長文、思維導圖、數據流為主,瀏覽需要消耗大量的思考成本。且知乎的原型本身就具有嚴謹的專業性,旨在為各界學者提供探討的圓桌。而現今由于大量斜杠人士的涌入,使用者平均知識水平被拉低,一些“商業吹捧”、“自編自導”現象層出不窮。再說抖音等短視頻自媒體,信息載體是“易消化”的短視頻,是媒體市場的“速食快餐”,其營養價值有待考究。總而言之,社會資本的差異帶來的媒介場域分化是導致鄙視鏈形成的主要因素。
2、主動群體歸屬與排他性
人無法脫離群體獨立存在是亙古的生存準則,在群體中的身份確立,可以獲得生存所需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給自己貼上標簽的行為,可以讓陌生人快速了解自身所處階級和立場,并表達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的期望。所以當一些用戶想要設立精英人設時,便會主動從鄙視鏈中“插隊”,加入高舉科學旗幟的知乎大軍中。存在于鄙視鏈中的用戶大部分都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動機則是想要獲得場域的認同,從而獲得網絡地位甚至社會資源。由于資本在場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一種排他性資源,會引發上層階級群體對其他群體的“否定性”反應。而強烈的排他態度和自我認同使得群體趨同性更強,拉大群體之間的距離。
3、場域中的慣習與“污名化”
慣習是布迪厄場域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它強調的是一種社會建構的性情傾向系統,場域與慣習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慣習作為一種生成性結構塑造并組織著實踐,就自媒體而言,不同場域的慣習促使具有類似話語權的個體做出相似行為,這些行為將場域建設成一個滿足主體需要并具有一定意識形態的世界。在知乎問題“你為什么討厭抖音”下已有回答4953個,其中高贊回答已經獲得四位數點贊量,可見抖音在知乎上的口碑是一片狼藉。一些與快手有關的關鍵詞如“外放擾民”、“內容低俗”等也反復被官方媒體提及。事實上,抖音快手上作品質量的良莠不齊,使用者社會素養普遍缺失的現象已經顯而易見,對此年輕群體發出的抗議和指責也無可厚非。然而這些抗議聲在知乎所形成的場域里不斷回彈、擴散,使得越來越多的網友在心理上形成共鳴,并予以呼應,強化了鄙視鏈這一概念。
二、自媒體鄙視鏈現象背后隱藏的危機
1、激化行業惡性競爭
隱藏在鄙視鏈背后的,其實是不同類型的生產產業。就自媒體平臺而言,以知乎為代表的知識信息產業鏈和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信息產業鏈在信息產品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差異,這就導致受眾選擇上的分化。為了謀取更多的資本利益,部分自媒體平臺不惜以自身理念為代價,僅僅以流量為指標,散布推廣一些嘩眾取寵、奪人耳目等具有迷惑性的內容,甚至一些大打擦邊球的低俗內容也通過了發布審核。而針對某一平臺的“污名化”實際上也可以從議程設置角度去觀察其背后的資本運作所誘導的平臺惡性競爭。
2、引發社會階級矛盾
布迪厄曾說,傳媒誕生于社會現實,反過來也催生、引發、強化一個群體的階層意識,并“制造”階層。由于資源分布不均、社會權利不平等等因素導致社會階級矛盾在階層之間不斷惡化。而自媒體鄙視鏈則是社會結構分化在媒介空間的客觀體現。在鄙視鏈中,處于上層的精英群體由于其資本優勢而產生的優越感,加劇了該場域對其他場域的排他性,并通過不斷傳播對低層群體的鄙視態度從而加劇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而低層群體對于資源分配上的不平衡等眾多現實問題早已群憤激昂,社會沖突一觸即發。部分個體甚至會產生身份認同焦慮,在加上道德素養上的缺失,最終走向極端的道路。就加劇社會矛盾這點來看,鄙視鏈的形成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了一定的威脅。
3、社會價值觀單一化
鄙視鏈固化所帶來的社會群體認知偏差和價值觀單一化,都將本應該多樣多彩的人生變成開往同一方向的列車。馬爾庫塞定義的 “單向度的人”其實是社會發展道路上巨大的絆腳石。就個體角度來看,鄙視鏈無形之中將成功的標準單一化和物質化,而忽略了個體性價值的實現和精神層面的豐滿。就社會角度而言,社會價值觀的單一化會使得中國社會生產喪失創造力,使中國包羅萬象的民族文化喪失活力。社會價值觀在保證正確方向的同時應該賦予其更多的可能性,不僅能夠為個體制造更多的認同感,使個人智慧碰撞出更多火花,還能有效消除場域之間的屏障,實現共同繁榮的終極目標。
結 語
“媒介即是人的延伸”。自媒體平臺只是作為延伸工具存在,而其實現的意義要看我們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不管是知乎還是快手,在本質上都是提供群體歸屬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人們都有機會獲得成功和社會尊重。從自媒體角度來看,快手、抖音等短視頻APP雖然背負許多“污名”,浮現出的問題值得相關學者批判,但不能忽視它所蘊含的正能量文化傳播。充滿正能量且內容輕松親切的短視頻內容能夠放松用戶緊繃的神經,讓用戶在繁忙工作之余得到社會的安慰與支持。對于快手、抖音上一些嘩眾取寵、打擦邊球的視頻,理所應當被運營商在規章制度上進行限制,但并不能當做形成鄙視鏈的依據。與此同時,身在時代前沿的知乎用戶,不應用居高臨下的精英視角審視媒體亂象。與其去批判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內容上的缺陷,由此上升到對社會群體的偏見,還不如發現其中涌現出的創意靈感和智慧精神。筆者認為,通過擴大這些具有正面影響力的優秀作品的傳播力,才能加快各個場域之間的流動,使媒介環境成為一片充滿希望的麥田。
參考文獻
[1] 蔣淑媛. 鄙視鏈視域下青年文化的群體偏見與認同危機[J]. 中國青年研究. 2018年12期
[2] 李雪. 從慣習——場域理論看微博中的網民互動[J]. 科技傳播, 2016.
[3] 郎玉林. 布迪厄場域理論在全民閱讀發展中的引入與思考[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8, 272(10):40-4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