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其跨文化敏覺力的現狀進行調查與定量分析,并針對調查結果對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跨文化敏覺力的培養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敏覺力;跨文化交際能力
Discuss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Students in Sino-foreig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s
Wu Jiame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A survey on the state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students in Sino-foreig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is carried out. It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the target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Keywords: Sino-foreig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1.1前言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逐步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1.2理論背景
跨文化敏覺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情感面向,它代表一個人在某種特殊的情境或與不同文化人們互動時,個人情緒或情感的變化[1], 主要包含五個因素: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度及交際專注度。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外合作辦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普通高職學生為參照組,選取目前結果最可靠、在國內應用最廣泛的《跨文化敏覺力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ISS)[2]作為研究工具,利用SPSS 19.0為研究工具,對研究對象及參照組問卷結果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其跨文化敏覺力水平與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訪談分析出目前高職中外合作學生跨文化敏覺力的問題與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培養建議。
二、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跨文化敏覺力現狀及分析
2.1 整體情況
如表1所示,從總體情況來看,受試組跨文化敏覺力平均分為59.2031,明顯高于參照(56.0401),同時受試組跨文化敏覺力得分中值為59,眾數為57,同樣大于參照組的中值56,及眾數54。
從數據離散程度來看,受試組與參照組全距分別為37與36,差距不大。對比正態分布情況,受試組與對照組的峰度均為正值,分別為0.573和0.248,2兩組的偏度則均為負值,分別為-0.252和-0.109。
可見,受試組與參照組調查數據結果均接近正態分布,具有可信度。參與調查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整體的跨文化敏覺力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學生,但目前的跨文化敏覺力水平仍不理想。
2.2各因素具體情況
如表2所示,受試組在交際參與度(2.3886)、差異認同感(2.3233)、交際信心(2.7780)、交際愉悅度(2.4367)、交際專注度(2.4067)等五個因素方面的平均分均大于參照組相應數值。各因素之間相比較,受試組平均分從高到底依次是交際信心、交際愉悅度、交際專注度、交際參與度以及差異認同感。
2.3 跨文化敏覺力調查結論
以上結果表明,通過國際化的課程及交際實踐,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在跨文化情境下,相較于普通高職學生,更加傾向于投射與接收正面的情感反應,但仍舊為達到理想水平。
同時,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由于受試學生日常學習活動中有更多涉外交流機會,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他們具有更高的交際熱情,表現出相對更強的信心,也更樂于進行交際活動。但受到交際活動深度與廣度的局限,他們在跨文化交際的認知層面存在欠缺,因此表現出交際專注度、參與度及差異認同感上的不足。
三、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跨文化敏覺力培養的建議
3.1 加強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
語言是交際的基礎。高職學生整體語言基礎較薄弱,受傳統外語教學方式影響,學生普遍重視語言知識積累,認為只要能讀懂聽懂語言,就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卻沒有意識到語境、文化背景、眼神肢體等對語言信息的強大修飾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訓練,提升語言交流的效率與效果。
3.2 豐富跨文化交際相關教學活動
通過訪談,筆者發現在受試群體與其他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中,有良好的交流意愿,但缺乏開放包容、不妄下結論、換位思考以及自我檢視的意識。這些有賴于在豐富、科學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中不斷提升。
3.3 創造更多跨文化交際機會
跨文化敏覺力的培養,必然要在實踐中進行:鼓勵學生加入大型活動的志愿者,為外國來賓提供幫助;組織短期交流活動,體驗不同文化氛圍和風土人情;定期開展文化沙龍,邀請有跨文化經歷的中外專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享交際的經歷與體會,使學生能接觸更多鮮活的交際案例。
四、結語
時代在呼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Triandis, H.C. Subjective 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cross Cultures. [J]. Annu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85, 418-434.
[2]Chen,G. M. & W.J. Starost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 2000(3): 1-15.
作者簡介:
吳佳美,女,1987年出生,湖北武漢人,漢族,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講師,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際領域。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院級課題重點項目《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項目編號:Z2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