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保麗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二者密不可分。本文論述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不同民族間文化的差異,進而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同時,提出文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強調(diào)文化導入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提高學生的文化鑒賞力。
關鍵詞:文化與語言;共融性和個異性;文化觀
一、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一個涵蓋甚廣的概念,它包括一個社會中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文學藝術、科技成就,也包括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相互關系,還包括語言以及與語言相關的某些非言語交流手段(如身勢語等)(胡文仲)。我們在英語學習中,往往會遇到數(shù)不清的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的《圣經(jīng)》、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典故、名言、成語,或者牽涉到各時期思想、科技、政治、社會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共享同樣的太陽和月亮,并經(jīng)歷了大致相似的社會,擁有相似或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這一點反映在語言文化里,便會出現(xiàn)某些契合現(xiàn)象,而這種契合便是語言文化的共融性。比如,漢語中的“趁熱打鐵”和“隔墻有耳”,就有與其相對應的英語表達: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Walls have ears. 但由于語言結(jié)構、歷史背景、地域環(huán)境及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一一對應的現(xiàn)象極為少見,更多的是語言、文化的個異性。在中國,龍是人們想象中超自然力的、力量、威猛、智慧、運氣、喜慶、美感、權威高度統(tǒng)一的完美化身。“龍鳳呈祥”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家長們也常常“望子成龍”。而在英語中,dragon 所引起的聯(lián)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lián)想完全不同。dragon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令人憎惡的象征,他總是代表邪惡、恐怖甚至戰(zhàn)爭。《圣經(jīng)》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Satan)就是一個與上帝作對的誘惑者和反叛者的形象,他被稱為the old Dragon.。再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行的連環(huán)畫《特里與海盜》中一個人物名字叫Dragon Lady。后來它就被用來指“威風凜凜、盛氣凌人的女人”。
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個異性對雙語的語義信息轉(zhuǎn)換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完全從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知識角度去理解、套用英語,就會造成語用失誤,形成文化障礙,影響語義信息及文化信息的獲得。
應該肯定的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育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tǒng)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xiàn)象。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目的語的文化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再者,大學英語教學階段文化的導入,可以改變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中重語言結(jié)構而輕文化教育的不良現(xiàn)象。僅有堅實的語言基礎,并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全部保證。
有鑒于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加大文化導入的力度,才能適應我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并為之服務,才能滿足國際交往的需要。而且從目前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還應加大文化導入的力度。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語言教學中導入文化學習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鞏固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促進英語綜合水平的全面發(fā)展,成為新世紀的新型人才。但是在導入文化時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提高學生的文化鑒賞力。
文化平等在文化教學中至關重要。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差異導致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不平衡。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強勢文化必然逐漸取得優(yōu)勢,而弱勢文化則往往有失去自身特色、被同化的危險。英語教學界對這一問題應給與足夠的重視,并進行認真的思考。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向?qū)W生傳授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現(xiàn)象的語言技巧,同時,要做好反映本族特有文化的英語詞匯的收集和翻譯研究工作,加強對本國文化的闡述、解釋和傳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本國文化的表達能力,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我們學習英語,不能一味地去認同或屈從外國的文化,而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同時也要通過英語來弘揚中國文化,達到與西方強勢文化平等對話和交流的目的。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無窮,我們與他們相比,本應有更強大的優(yōu)勢。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實際范圍內(nèi)的文化碰撞、融合也會加劇,我們應該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文化平等觀是建立在文化鑒賞力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文化鑒賞力,分不清良莠,文化平等就無從談起。當然,文化鑒賞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養(yǎng)起來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告訴學生切忌盲從。比如現(xiàn)時社會上流行美音,學生也認為美音好聽。筆者問好在哪里,學生卻回答不來。筆者告訴學生,其實英音也很好聽,兩種發(fā)音各有特點。如果說美音圓潤流暢,那么英音更加頓挫有力,反映在民族性格上,一個隨意、輕巧,一個嚴謹、凝重。大家完全可以根據(jù)個人的喜好去選擇,不必拘泥于美音。學生聽到這里似有豁然開朗之意。于是筆者進一步說,英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美國僅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從這一點講,更不應該屈附于“時髦”。其實美音現(xiàn)時之所以受寵,是因為美國經(jīng)濟發(fā)達,而經(jīng)濟發(fā)達并不能代表文化也發(fā)達。這好比窮秀才和暴發(fā)戶。
三、結(jié)語
文化鑒賞力不僅需要博學多聞,提高文化素養(yǎng),還須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有較高的文化品位,發(fā)揚真正美的東西,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人類也才能走向真正的文明。
參考文獻:
[1]常耀信. 英語注釋讀物 希臘羅馬神話[M]. 1981
[2] 吳國瑞.圣經(jīng)故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M].,1980
[3] 胡文仲. 英美文化辭典[J].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