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之一,尤其是在近些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下,文言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再次被推向了高潮。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下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從而實現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誦讀文言文;多媒體技術;常識積累
縱觀近些年來的文言文教學現狀,多數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不高。究其原因,除了文言文本身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以外,更多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策略出現了問題。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當首先找出文言文教學的有關問題,進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最終使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得到優化。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誦讀文言文,營造古代漢語情境
古代的書面語言多以文言文為主,若想理解文言文,唯有從“讀”開始。歐陽修曾說:“立身以立學為本,立學以讀書為本。”由此可見誦讀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對誦讀文言文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古代漢語情境營造出來,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高效學習文言文知識,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游褒禪山記》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靈動的山水給了我們飛揚的思緒和無盡的感慨,王安石在游褒禪山時有什么收獲呢?”進而為學生簡介了王安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我為學生播放了為這篇課文賦予感情色彩的朗讀音頻,并通過指導學生研讀課文,使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態度,讓學生結合生活談了自己的認識。在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之后,我讓學生再次朗讀了這篇課文,這一遍已充滿了情感。最后,我讓學生談論了作者強調“盡志無悔”的看法。這樣,我通過重視誦讀文言文,在課堂上營造了古代漢語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文言文中韻律美,最終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自從教學資源在課堂中變得豐富后,教學已經極大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這一切即有賴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存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有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在直觀情境當中更有興趣的去學習文言文,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進而綻放出精彩的高中語文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鴻門宴》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百家講壇》的《鴻門宴》片段,由此使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為后續授課做了良好的鋪墊。然后,我帶領學生賞析了這篇文章,引導學生自主總結了文章脈絡,使學生明白了情節總在矛盾中發展,個性總在沖突中展現的道理。之后,我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文中人物的資料,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人物形象做了進一步的分析,由此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加獨特的理解。最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對文中的勸諫藝術進行了交流。這樣,我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情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英雄史觀與和諧的人際溝通藝術,切實綻放出了精彩的高中語文課堂。
三、重常識積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這是廣泛社會群眾所公認的,可熟能生巧也是多數人所懂得的道理。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意識到積累文言文常識的必要性,進而不斷豐富學生文言文的知識儲備,達到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難度,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有關于《左傳》的文學常識以及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歷史故事,由此先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出來。然后,我通過播放課文的朗讀錄音,為學生掃清了文章中的生字障礙,進而帶領學生研讀了這篇文章,幫助學生疏通了文章大意,對文章中經常出現的文言常識要求學生做了積累,使學生了解了文言文中常用的語法,并為學生重點講解了本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印象。之后,我指名學生回答了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梳理了文章脈絡,讓學生互相對文中人物進行了分析。最后,我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內容進行了歸納,讓學生交流了在這節課中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文言常識積累,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學生后續學習其它文言文做了鋪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積累意識,大大提高了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但也是我們必須要傳承的傳統文化。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須以積極而熱忱的教學態度,可行且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優化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肖珍.還原文言生態? 助力文言文學習——淺談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9(20):20-21.
[2]趙永花.夯實基礎,優化教法——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7(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