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新
摘 要: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此時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壞,將會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關系著學生以后的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承擔起教師的職責,注重教學效率的提升。經實踐檢驗,體驗式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保證教師的教學效率。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將體驗式教學策略合理地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接受到高質量的教學,讓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深入探究高中語文體驗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體驗式教學;教學策略
在教育的不斷發展下,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開始出現在教師的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策略就是其中的一種。體驗式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體驗,能夠使學生進入到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在體驗中了解文化知識,這種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探究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將體驗式教學策略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質量更高。基于此,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談一談高中語文體驗式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一、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是科技發展的產物,現已被廣泛的應用于教育中。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策略時,可以巧妙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如,在教授《竇娥冤》這篇文章時,筆者便巧妙地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考慮到本篇文章所涉及的內容有相關的視頻資源,于是,在備課階段,筆者利用網絡搜集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源,將視頻資源放在了課件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便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開課件,向學生展示筆者所搜集的視頻資源,視頻資源以生動的畫面和聲音詳細地向學生展現了本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更認真的進行視頻的觀看。在視頻播放完后,筆者發現學生仍是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于是,筆者便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了本篇文章的講解。因為視頻的觀看,學生能夠認真地聽筆者的講解。
總之,在本次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巧妙地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了語文知識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引導學生朗讀,增強體驗效果
朗讀是高中語文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策略時,可以引導學生朗讀,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在教授《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首古詞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古詞的具體的意境,就引導學生進行了古詞的朗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首先向學生生動地朗讀了這首古詞,使學生能夠認真地聽筆者的朗讀,讓學生能夠通過筆者的朗讀,更好地理解這首古詞所涉及的生字詞,使學生能夠掌握這首古詞朗讀的方法。在筆者朗讀完后,筆者便會引導學生自主性的進行這首古詞的朗讀。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積極的進行了古詞的朗讀。當然,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筆者會向學生播放與這首古詞相關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能夠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能夠更好地朗讀這首古詞,使學生能夠體會其中的意境。在學生自主性朗讀完后,筆者還會舉辦朗讀大賽,讓學生能夠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體驗效果。
總之,在本次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文章的朗讀,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效果,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注重角色扮演,加深學生理解
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如,在教授《雷雨》這篇文章時,筆者考慮到本篇文章涉及多種多樣的角色,就引導學生進行了角色扮演。首先,筆者仔細地探究了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角色,根據角色數量,對學生進行了分組。分組完成后,筆者便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本篇文章進行角色扮演。學生聽說是角色扮演,都十分的感興趣,紛紛在小組內互相商討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進行一定的角色扮演。當然,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筆者還會引導每個小組上臺進行角色扮演,對每個小組的扮演情況進行一定的評價,挑選出扮演最優秀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學生在進行完角色扮演后,筆者便會讓學生說一說對本篇文章的看法。通過學生的訴說,筆者了解到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總之,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通過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新課程改革下,人們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了,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承擔起教師的職責,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讓體驗式教學策略有效地融入到課堂中,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允.淺談高中語文體驗式教學[J].成功(教育),2013(01).
[2]朱曼雯.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