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發
摘 要:文章以關于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若干問題為研究對象,首先針對當下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隨后結合相關問題,在參考現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問題思考
前言:人民法院在實際進行民商事審判實踐過程中,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相關法律條文不夠清晰明確,適用性不強等,導致經常會遇到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無法達成傾向性意見。基于此,為有效提升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的公平合理性,有必要對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后續司法實踐提供一些思路與參考。
一、針對股東知情權問題的思考
針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知情權范圍,《公司法》中具有明確的規定,但在人民法院實際進行審判時,針對于股東行使知情權,依然有很多存疑之處。比如股東是否有權查閱原始會計憑證?在具體進行查閱時,股東是否有權對查閱信息進行復制或摘抄?若股東無法查閱,是否可以委托專業代理人進行查閱等,針對上述問題,在《公司法》中尚未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從而導致在具體審判實踐過程中,依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爭議問題,面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股東作為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公司具體經營本身具有知情權利,而查閱原始會計憑證,正是股東行使知情權集中體現。基于此,在符合《公司法》第34條規定以及其他規范條件下,股東有權利查看公司原始會計工作,并能夠自由選擇摘抄或復制方式,獲得自己想要的內容。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支付費用,需要股東進行自行支付。若股東需要專業人士代為查閱公司關鍵經營信息,仍需要征詢公司主要領導的同意,以免造成公司經營機密泄漏,帶來嚴重的損失[1]。
二、針對于如何認定公司承包經營合同主體的問題思考
我國承公司包經營制與大陸法系中受托者自擔經營風險的營業委托比較類似,它的本質就是一種公司經營方式,充分體現了商人自治。而對于承包承包經營合同而言,它是由公司與承包人簽署,公司經營管理工作及風險也由承包人承擔。主要特點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公司作為發包人,將公司經營管理權通過承包經營合同授予承包人,承包人需要按照合同約定,定期向公司(發包人)支付一定的承包金。二是在公司承包期間,承包人享有獲取公司盈利的權利,同時也需要承擔相關經營風險及債務。三是承包人能否獲取承包收益,完全取決于客觀市場風險與主觀經營因素,公司作為發包人收益固定不變。從中我們能夠認識到,發包方是公司,承包人則是公司經營負責人,它可以是公司外部人,也可以是公司內部人。針對如何進行公司承包經營合同主體認定,可通過以下案例進行分析:
某公司在2008年成立,ABCD三人是股東,2009年,BCD作為甲方,A作為乙方,雙方與丙方E簽署了一份《公司承包協議書》,主要內容是A同意將公司經營權承包給BCD,年承包金為1000萬元,這一1000萬元雙方按股份占比共享。在承包期間,BCD自負盈虧,A享有的承包金始終不變。E則作為BCD承擔連帶責任擔保,若BCD一方無法承擔A方承包金時,由D方承擔連帶責任,負責相應資金賠付。2012年,C將自己所有股權轉讓給B,由B承擔自身股東權利義務。《公司承包協議書》繼續對ABDE生效,但由于公司經營不善,連年虧損,2012年,D要求終止2009年簽訂的《公司承包協議書》履行,合同終止后不應再繼續進行承包金支付,而A不同意,隨后A將BD告上法庭,要求賠償自己延期支付的承包金與違約金攻擊320.5萬元。在上述案例中,2名被告既是公司股東,又是公司承包人,并在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這是甲乙雙方簽訂的合同,但實際上,這是以ABC為代表的公司與丙方公司簽訂的合同。 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經營權屬于一種非常重要的權利,而承包經營是公司經營的方式之一,所以承包經營權在公司經營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并且這種重要權利不屬于單一股東,而是所有股東。股東通過協議,將公司的經營權轉讓給第三人,屬于一種是無權處分行為,這一行為對于公司架構造成了改變,不符合公司法強制性規定。因此公司作為法律擬制的法人,在作出決定前,需要通過公司內部完整的機構如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人組成的決策機關共同商討通過,才能做出將公司承包給他人的決議。但在本案例中,協議雙方都是公司股東,該份協議的簽訂只能被解釋為公司股東大會通過決議將公司經營權轉讓給第三人,在主體認定方面,公司為發包方,其他被告則是承包方。
三、針對于公司對外擔保問題的思考
針對于公司對外擔保問題,《公司法》第16條有明確的規定。為更好的理解這一規定,需要把握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如果公司對外擔保過程中違法了《公司法》規定,那么對外擔保是否仍具有法律效力。二是在出現第一個問題后,如何認定相關人員的民事責任?在法院具體判決實踐過程中,通常認為針對于公司內部章程所涉及的公司擔保能力、額度等規定,都屬于針對公司內部法律關系規范的調整,產生的相關法律后果也體現在公司內部,因此不會對公司第三方造成影響。如果公司以及公司股東和公司第三方以擔保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為由,擅自認為擔保關系無效,除非有涉及公司內部人員作出的擔保,否則不予以支持。在當下《公司法》中,針對公司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專門設置了兩者相分離的制度,在這一形勢下,針對于公司董事、監事、股東等各方利益,同樣需要將其與公司利益作進一步的隔離。針對于《公司法》第十六條的相關規定,屬于一種公司為股東提供擔保的一項特殊強制性的規定,因此要想公司擔保協議生效,必須要經過公司股東大會簽字同意。《公司法》第149條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不得與公司本身進行交易,雖然擔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屬于一種直接的交易[3]。但擔保的存在,會導致公司代替公司董事會、股東等內部成員承擔擔保失敗的后果。公司是否需要進行責任承擔,股東可以選擇采用股東大會表決方式,對其加以明確。當公司需要代替公司內部成員承擔擔保風險時,債權人一方需要注意,在《公司法》第149條規定中,針對公司董事、監事等內部成員的交易行為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如果擔保與公司章程規定規定部分,那么擔保協議就不會有法律效力。在這一情況下,需要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債權人無法證明自身充分承擔了相關的義務,那么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公司如果因此代替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承擔相關的賠償責任后,若公司無法對債務人進行追償,導致自身造成嚴重的損失,那么根據《公司法》第150條規定,公司股東可以請求相關責任人員,針對公司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總結:綜上所述,民商案件審判是人民法院經常開展的一項工作,在實際進行審判過程中,為保證審判的公平合理性,需要充分了解當下存在的一些具有爭議的問題,并結合相關法律條文,做好審判的認定與分析,從而推動民商事審判更好的進行,充分彰顯法律的公平合理性,提升人民法院審判工作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樸永春, 金河祿. 股東知情權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分析《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相關規定[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4):125-132.
[2]夏群佩, 洪海波. 全體股東約定由某個股東經營公司的承包合同有效[J]. 人民司法, 2016(17):74-76.
[3]宋理. 一人公司為股東提供擔保的法律制度研究 ——基于卜邦干與柯尼馬公司保證合同糾紛案[J].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9(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