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保路運動是為了反抗清政府對四川百姓利益無情掠奪而進行的政治抗爭運動,同樣也是立憲派對清政府的一次重要政治試探,。這次運動吹響了清末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號角,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歷史大事件。本文以四川保路運動為例,基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視角,從財產權和參政權去辯證的分析晚清立憲派心態。
關鍵詞:社會契約論;四川保路運動;立憲派;財產權;參政權
社會契約論是近代西方國家探索國家起源以及民主政治建設的經典政治著作,盧梭提出的人民主權說不僅奠定了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的理論基礎,還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民主制度的理論武器。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闡述是以政治體的誕生與消亡為例,主張自由和民主,在文章中他提出“社會公約”這個概念。國家的誕生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同樣國家的消亡也離不開人民的推動。人民是自由的,國家不可以無理由無限制的掠奪人民的財富,人民有理由有權利去反抗腐朽國家的專制壓迫。在這里我們以晚清的“四川保路運動”為例,通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理論來深入解讀晚清立憲派心態。
一、社會契約論內涵與四川保路運動的來源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圍繞著“社會契約”這一宗旨,突出“人”的自然權利,在追求自由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主權在民思想,而這一思想的關鍵在于公意學說。公意學說突出公眾利益,主要表達了國家大多數成員的集體意志。要求在社會公約的制度下,個人和社會共同體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而利益共同體則需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符合公意滿足人民的政治經濟需求,共享社會資源。
自古中國王朝有著“皇權不下鄉”的傳統,鄉村一級的基層組織一直由地方鄉紳控制。由于清政府在幾次對外戰爭中失利,中央權威整體性被破壞,漢人都督開始掌握地方實權,一些地方鄉紳開始要求仿效西方國家組建立憲派。在政治上,立憲派對滿清貴族把控中央政權強烈不滿,要求反對封建專制制度,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制,要求參與國家建設分享中央權力;在經濟上,倡導實業救國,要求保障商人政治地位和私有財產。由此,1911年清政府迫于社會輿論壓力的組建了“皇族內閣”。但是,它的誕生徹底表明滿清貴族根本無意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只是借組閣之勢打壓國內的革命形勢。這徹底暴露了滿清貴族專制統治的腐朽面目。由此,立憲派開始放棄對清政府的政治改造,轉向同情革命派。
在這場運動中,立憲派高喊“庶政公請輿論”和“鐵路準歸商辦”等口號,聯合四川各階級民眾共同反抗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清政府強制將川漢鐵路收歸國有以填補國家財政虧空,這嚴重侵犯四川百姓共同利益。既然清政府不顧四川民意,四川百姓就有權利反抗他。這恰恰體現了盧梭的公意思想,而“鐵路準歸商辦”和“庶政公請輿論”分別體現公意思想中的財產權和參政權。
二、關于財產權的解讀
盧梭認為,訂立社會契約后,國家有權管理社會的個體成員部分財產和權力,并對其進行征稅。這種財富的轉移后,個人有權獲得財產權的尊重。因為只有尊重個人的財產權利,才能保證國家有序健康發展。
自古“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便是崇山險峻的代名詞。因此在1903年,為了打通四川的對外交通,加快四川的經濟發展,四川總督錫良上奏清政府后成立川漢鐵路總公司自籌資金修建川漢鐵路,股本以“抽租”為主,強制四川7000多萬人購買川漢鐵路股票,使得川人自動成為川漢鐵路的“原始股民”。1911年,清政府為了挽回自身財政危機,強制將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取消商辦。由于四川人人都是“原始股民”,這就損害了四川人的共同利益。
在這場保路運動中,立憲派提出 的“鐵路準歸商辦”則是保證個人財產權的具體體現。這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的極端不滿,要求清政府減輕對四川民眾的經濟壓迫。中國每次王朝更迭,都涉及到一條底線,即財產權。而每一次大規模政治斗爭,便會極大地打擊中央政府的權威。“四川保路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便是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可以想象,一旦“鐵路國有”政策成功實施,那么極大地刺激滿清貴族的貪欲。而立憲派的成員大都是大商人大地主,其名下的產業是他們的立身之基,一旦失去對其產業的控制權,便會失去進一步發展的資本。四川立憲派為了維護自身的階級利益,聯合四川各階級“破約保路”。“四川保路運動”由此爆發,正式吹響了清政府滅亡的號角
從“四川保路運動”可以看到國家尊重和維護人民財產權的重要性。時代在發展,民眾的民主意識與日俱增,四川百姓發動的“四川保路運動”給滿清貴族上了生動的一課。財產權是民眾的基本權利,民眾有權利維護自身的財產權。保障財產權就是滿足民眾的共同幸福,鞏固共同利益。
三、關于參政權的解讀
盧梭提出,以維護社會公約為目的的集會,必須投票表決兩個提案,即“主權者是否同意保持現在的政府形式”和“人民是否贊成讓現在讓現在的人繼續當政”。這映射了尊重民眾參與政治表達政治理念權利的觀點。
政治參與是民眾監督政府行為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徑,民眾參與是政治參與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滿足人民的政治訴求。一旦人民的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人民就有權利去集會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在社會契約論中,公民與政府是相互的關系,國家是人民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訂立契約而形成的。在這里,政府承擔的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人民是主人,政府是公仆,政府為公民服務,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而人民保證和維護國家的有序健康運作。但在晚清時期,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恰恰相反。所以,在這場保路運動中,立憲派提出“庶政公請輿論”作為爭路依據,表達了立憲派對清政府的強烈不滿,要求分享政權的政治意愿。立憲派企圖通過示威斗爭表述民意來向滿清貴族施壓,拓寬立憲派政治參與渠道,以表達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的政治訴求。
四、結語
晚清的四川保路運動在立憲派和四川百姓的組織下推動了全國反清革命運動的高漲,加速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對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形成的致命一擊。在這里,我們通過社會契約論深入剖析了四川保路運動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要構建服務型政府,要堅持和保障為人民服務精神。政府要加快法制化建設,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決打擊腐敗政治,要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做到行政權力服務公開透明,從而使人民更加信任政府。
其次,增強民主意識建設,加強公民自覺意識。自由是社會契約論的基礎,思想的自由才能喚醒每一個公民的自覺意識。只有通過宣傳引導人民將個人意識與社會公共意識相結合,促使個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
最后,擴大政治參與渠道。只有保障人權得到尊重,鼓勵社會組織進行民主監督,保障民眾參與政治的渠道,使得廣大百姓更自主的維護自身利益,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法]盧梭﹒何兆武譯﹒ 社會契約論[M]﹒ 商務印書館,2003;
[2][法]盧梭﹒何兆武譯﹒ 社會契約論[M]﹒ 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簡介:
李昌科(1990-) 性別;男,籍貫: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人,民族:漢族,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