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書珺
摘 要:習總書記強調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中國中鐵在奮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踐行“依靠員工辦企業、辦好企業為員工”的理念,奮力兌現“讓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安全衛生的好環境,讓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工作生活的好心情,讓每個員工都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好體魄”的錚錚諾言。
關鍵詞:企業發展;員工心理健康;問題
引 言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企業不斷的改革與發展,如何進一步做好員工心理健康關愛工作,如何有效提升員工幸福指數,讓員工快樂工作、健康生活,已成為企業工會的重要課題,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
一、當前員工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
1.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員工缺乏“安全感”。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們需求的無限性始終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狼多肉少”“僧多粥少”的局面,讓很多人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容易出現思想和行為的偏差。
2.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員工缺乏“舒適感”。新形勢下,企業改革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任務和困難挑戰,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地位,企業對員工身心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任務重、節奏快、壓力大,導致員工易出現“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焦慮、抑郁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呈現上升趨勢。
3.復雜的人際關系讓員工產生“懼怕感”。社會資源不停地在各個群體或個體之間流動,產生了利益攸關的人際關系。“社會網”一詞形象地描述了現實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復雜程度,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客戶之間、朋友之間、戀人之間、親人之間等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員工們往往疲于應付,心生懼怕。
4.紛擾的家庭生活讓員工產生“壓力感”。當前,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逐漸走低,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體系不健全,贍養老人、撫育孩子、償還貸款、自身發展等,一系列生活開支,讓中國家庭倍感壓力。
5.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在多項調查研究中,女員工、困難員工等特殊群體面對著社會和家庭等的多重壓力,尤其是女員工產后抑郁失眠、困難員工的自卑焦慮、中老年員工的失落孤獨感、青年員工的困惑不自信等心理狀態日趨明顯。
6.面對突發情況,部分員工的心理應急抗壓能力不足,不能從容面對人際距離增加等現象,有的甚至會產生人際與群際裂縫等心理障礙,不能及時為心靈戴上防護口罩,易導致心理崩潰。
社會學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主要有,精神萎靡、悲觀沮喪、煩躁易怒,空虛感明顯,自我評價下降,甚至出現孤獨癥、焦慮癥、抑郁癥等。工作中常常覺得自己在事情中不能擔當著有用的角色,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導致心理疾病易發高發,成為廣大員工不可忽視的健康殺手。
二、員工心理健康關愛的常見誤區
1.不夠重視。有的企業和員工個人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比較低,對心理健康關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甚至認為按規定做好員工體檢就可以了、“心理健不健康是個人的事”,對員工的人本關懷具有片面性、局限性,忽視了新形勢下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忽視了心理健康關愛對化解企業潛在的人力資源風險和勞資沖突的作用。
2.認識不全。有的員工認為心理不健康就是有病,或者認為身體沒病那心理就是健康的,對情緒問題和心理疾病不能甄別、對健康和非健康的心理狀態不能區分、對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不能識別,易導致心理健康變成亞健康或不健康,小毛病拖成大問題。
3.能力欠缺。有的員工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不能或不敢正確面對,逃避現實,出現問題時會忽視問題或是夸大問題,在情緒管理面前力不從心,面對困境不能自信,面對憤怒不能平靜,面對阻抗不會傾聽,不知道以何種途徑、何種方法來治療和解決心理問題。
三、對心理健康關愛工作的建議
1.積極宣傳和科學引導雙管齊下
工會組織要加大對心理健康關愛的宣傳力度,結合中國中鐵“三讓三不讓”員工關愛工程、“幸福之家十個一”工程,通過團體培訓、座談交流、政策宣講等方式,讓企業和員工充分了解心理健康關愛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實例講解、正面剖析等方法引導員工群眾加深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通過積極宣傳和科學引導,讓員工能夠正面面對問題、盡早處理問題,科學解決問題,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指數,實現個人成長。
2.線下與“云端”同步推進
做好員工心理健康關愛工作,要結合實際采用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的方式。線下要加大投建心靈驛站、愛心小屋等力度,借助心理咨詢、EAP心理援助等技術輔助手段,為員工解決心理、情感、職場、學習、家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思想問題。員工心靈驛站設置心理發泄、心理咨詢、放松室、減壓艙等特色功能的專屬空間,或通過環境的個性設計、色彩的合理搭配和空間布局的優化,營造溫馨和諧的文化氛圍,激發員工心理潛能,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確保員工快樂工作、幸福生活。要建立員工健康檔案,掌握員工的基本健康信息與情況,通過現場專題情景教學、模擬心靈對話等員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如何構建健康親子關系”、“和諧家庭如何做到缺位不缺愛”等互動交流和團體心理關愛輔導;線上要充分借助中鐵惠園APP線上健康心理測評等互聯網“云”平臺,適時開展心理“云”微課、心理“云”測試、團體大數據分析等,及時了解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在特別時期開展健康專員專題心靈關愛“云課堂”等方式,舒緩員工緊張、焦慮和恐慌情緒,讓心靈“e”站切實發揮關愛的“云”陣地作用。
3.“背靠背”與“面對面”有機結合
做好員工心理健康關愛工作,既要適度、科學,也要精準、私密。心理健康關愛要遵守保密協議,可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背靠背”的匿名檢測,最大限度保護員工個人隱私,給予員工了解心理健康狀況的“安全”空間,在員工需要和企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個別溝通交流時,也要嚴格給予保密保護,給員工提供絕對的“安全感”。在員工出現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干預或治療時,工會組織應在做好保密保護的前提下,“面對面”進行精準幫扶服務,提供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健康醫師等專業人員幫助員工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4.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關愛雙重保護
員工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保障同等重要,生理健康保障是基礎,心理健康保障是升級雙重保護。工會組織在做好心理健康關愛的同時,不能忽視員工的生理健康狀態,工會組織應以落實“三讓三不讓”落地為抓手,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根據員工的興趣愛好,成立各類活動興趣小組,有組織地開展文體活動,豐富員工文化生活,營造愉快工作、健康生活的文化氛圍,滿足員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監督《集體合同》按質按量履約為契機,逐步升級員工體檢項目,為員工及時購買補充保險,并為員工提供“后體檢”服務,即在組織員工體檢后,聘請醫療專家進行現場義診和健康講座,跟進后續的體檢報告講解和就醫問診“綠色通道”服務,解決員工的看病就醫難題,同時,要積極組建當前較受員工歡迎的瑜伽、太極、游泳、羽毛球等文體協會,要關注員工食堂管理提升,注重營養調配,及時更新菜譜,為員工調節補充體力,為員工筑牢健康保障。
5.特殊群體和普通人群交叉進行
心理健康關愛工作既有可面對廣大員工群體的廣泛性,又有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特殊性,既要對廣大員工群眾團體共同推進,又要做到特殊人群和普通人群的區別對待,交叉關聯進行。廣大員工存在著共性問題或普遍情況,工會組織可以進行心靈關愛的團體檢測和團體輔導,但“90后”青年員工、“50后”“60后”中老年員工、女員工等特殊群體有不同的特點和訴求,如“90后”青年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多來源于對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未知或不可控,“50后”“60后”中老年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多來源于職業倦怠、面臨退崗退休的焦慮恐慌,女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多來源于孕產期抑郁焦慮等,這就需要工會組織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關愛和輔導。
6.企業與“娘家”疊加關愛
做好員工心理關愛工作,離不開企業黨政的大力支持。工會組織要積極向行政爭取經費、政策保障,要聚焦解決員工社醫保、公積金歸屬地變更、異地租住用房、探親路費核銷等實際問題。要解決尤其是要解決歸屬企業在一線城市的異地基層員工的社醫保轉入及落戶等難題,為基層項目員工就醫、子女求學、購房購車提供保障。要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及時為一線員工提供強力保障,多渠道爭取購置口罩、消毒液等應急物資,第一時間發放給員工,確保不出現一例疑似或確診病例。通過各種有效方式為員工提供強有力的關愛和保障,在源頭上減少員工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同時,工會組織應積極拓展心理關愛平臺和載體,加大投建愛心小屋、心靈e站的力度,積極參加EAP培訓,加大心理咨詢師及員工關愛隊伍建設,爭取專業咨詢機構支持,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建立員工心理健康預防干預機制,當好員工健康關愛的“娘家人”,建設好員工的幸福之家。
四、心理健康關愛的作用
1.通過心理健康關愛,工會與員工群眾進行適度理性溝通,在保護員工隱私的前提下,輔導解決了員工的心理障礙,舒緩了員工非健康、亞健康的情緒和壓力,員工身心健康,在生活中保持樂觀、在工作中積極向上,實現了“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愿景和目標。
2.通過心理健康關愛,工會組織為員工群眾搭平臺、建機制、組團隊、拓渠道、找方法,健康關愛不斷延伸,員工受益后自發成長為“暖心人”,為親朋好友提供關愛,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自助”進一步培育了和諧溫暖的“家”文化。
3.通過心理健康關愛,企業“關愛”文化創新見成效,央企社會責任進一步得以彰顯,達到了“聚人心、暖人心、留人心”的效果,為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結 語
關心關愛員工心理健康,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建共享、共創共贏,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和幸福企業建設的重要舉措,對于進一步激發員工熱情、挖掘員工潛能、不斷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