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牛某塊以辮狀河沉積為主要目的層的東營組氣藏,儲層發育不穩定,150m井距以上砂體連通系數為19.1%,是典型的巖性氣藏。針對部分砂體電測解釋符合率低、部分油氣層漏失等問題,通過建立區塊油氣層電性圖版判別標準,結合動態監測手段及三維地震解釋技術,重新落實天然氣氣藏類型及分布規律,并開展的重新識別和部署挖潛。該項目的研究應用有效挖潛了牛某塊的天然氣的剩余潛力,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并為該油田類似區塊的剩余潛力挖掘提供有利的指導依據。
關鍵詞:油藏工程;電性圖版;三維地震;天然氣挖潛;巖性氣藏
1.研究背景
牛某構造上位于遼河斷陷盆地東部凹陷北部,主要含氣層系為東營組,埋深900-2200m。牛某塊含氣面積1.01km2,地質儲量18.34×108m3,采出程度37.0%。氣層分布主要受砂體控制,油氣水砂體均呈平行、較分隔又密集的短條帶狀,層系內及層系間為多套油氣水組合,無統一油氣水界面,含氣單元多為單砂體,分布范圍較小,連通較差,氣藏類型為巖性氣藏。
牛某塊開發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牛某塊開發于1983年,受測井系列不完善和地質認識局限等影響,多數井從1300m左右電測,從1500m綜合解釋,部分油氣層漏失,未有效動用。同時受早期資料處理、解釋、評價水平限制,一些規模小、隱蔽性強的砂體解釋符合率低,電測解釋存在一定的誤差,射開油層、水層或未解釋層出氣現象較多。二是由于牛某塊為巖性氣藏,儲層發育極不穩定,東營組辮狀河沉積導致內部標志層特征不明顯,以前主要采用測井曲線按深度對比進行地層劃分,導致應用三維地震技術后,部分井分層數據與地震軸反射不一致,存在竄軸現象,即構造認識存在一定誤差,因此直接導致以往牛某塊剩余油氣潛力落實不清。
2.研究方向:
針對牛某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測井解釋資料綜合分析并結合區塊生情況建立電性圖版,同時應用中子壽命、油氣水組合識別等監測技術進行論證,開展疑似氣層全面普查、二次解釋;同時應用三維地震技術追蹤有利單砂體分布范圍,并綜合油水井生產狀況分析,評價單砂體潛力并落實具體潛力,開展針對性部署挖潛,以達到提高最終采收率的目的。
3.主要做法
3.1綜合測井解釋和監測技術開展疑似氣層二次解釋
針對牛某塊部分油氣層未進行電測解釋和解釋符合率低的問題,利用測井資料建立天然氣電性圖版解釋標準,并結合中子壽命和油氣水綜合識別等監測技術,開展二次解釋論證。一般情況下,聲波時差測井會有誤差,而中子伽馬測井值主要反映的是地層的含氫量,氣層在相同巖性物性條件下中子伽馬值明顯高于油層和水層,采用中子伽馬測井值(NGR)和泥巖處的中子伽馬(NGRSH)比值與聲波時差交匯圖法可以有效彌補聲波時差的誤差[1]。
通過牛某塊已經試油或生產的可靠的氣、水層相對應的地層電阻率、聲波時差,以及中子伽馬數據,分別繪制東營組東二段和東三段的電阻率-聲波時差交匯圖和聲波時差-中子伽馬交匯圖,由此建立了牛某塊油氣水層電性圖版。同時中子壽命和油氣水綜合識別等監測技術,對分布潛力層進行測試論證,并進行補層單采進行生產認識。在上述研究論證基礎上,分別建立牛某塊東二段和東三段氣層解釋標準:東二段聲波時差值大于340μs/m,中子伽馬相對值介于1.15-2.0,深三側向值大于9Ω.m;東三段聲波時差值大于330μs/m,中子伽馬相對值介于1.4-1.8,深三側向值大于7Ω.m。
根據牛某塊東二段和東三段氣層解釋標準,對工區內32口井進行了二次解釋論證,對22口井結論進行了修改,修改層數56層,累計厚度127.3m。與此同時對于部分淺層段未進行電測導致的解釋遺漏問題,優選27口井實施中子壽命等測試,14口井解釋氣層及含氣層91.6m/41層,其中10口井新增氣層及含氣層83.8m/37層。
3.2三維地震技術與動態綜合分析結合落實剩余潛力
針對牛某塊構造認識存在誤差,從而影響了斷層附近和微構造高點處剩余潛力精準認識的問題,研究中利用地震-測井-動態分析聯合分析技術,即將各種動靜態資料有機結合起來,精準落實區塊構造、潛力砂體分布和剩余潛力評價。
首先運用地震變密度整體把握地層產狀,運用測井曲線對比進行小層劃分,并結合油藏生產動態,重新校驗劃分了區塊42口井的分層數據,解決了部分井分層數據與地震軸反射不一致的問題。新落實的構造與原構造認識相比發生一定變化:原構造為北高南低單斜形態,現為中間高,東西兩翼低的背斜形態,構造軸向西北東南方向,構造高點在牛某井區附近。同時斷塊中部發育一條斷層,南部井以淺層氣為主,北部井油氣兼出。
同時,針對牛某塊含氣單元多為單砂體,且分布范圍較小,在整體構造研究的基礎上,應用三維地震技術,繪制多井連井地震剖面,利用地震波相位變化,綜合客觀控制儲層的全區平面展布規律和范圍[2];在此基礎上,結合區塊單井生產動態情況,綜合分析潛力區域微構造高點、斷層遮擋和注水未控制區域的潛力砂體分布范圍及潛力大小。利用研究中編制氣層、油層等厚圖計算油氣層厚度及含油氣面積,并按照原始開發方案上參數對落實的單砂體逐一進行產量復算,并結合相鄰油井生產情況,落實計算單砂體剩余可采儲量,有利單砂體中剩余天然氣可采儲量4.2×108m3。
4.應用效果
近年來,通過牛某塊氣層解釋標準和中子壽命、油水綜合識別監測,補層挖潛剩余潛力層210.6米/89層,階段增氣6288.2×104m3,階段增油2134t;同時針對對于某某塊這類典型的高壓低滲油藏,在不能盡快轉換開發方式的情況下,針對微構造高點、斷層遮擋和注水未控制區域的潛力砂體分別開展新井部署、側鉆挖潛和注采調整等工作13井次,階段增氣1.6×108m3,階段增油4150t。
5.結論及建議
針對牛某塊分砂體解釋符合率低、部分油氣層漏失和構造落實不清潛力區分布高度零散的問題,通過綜合應用測井資料、三維地震技術和油水井動態分析等技術,有效評價區塊疑似氣層、落實區塊構造和潛力砂體部分,并通過新井、側鉆井部署、補層挖潛和注水調整,有效挖潛了區塊剩余潛力,達到提高最終采收率的目標;下步建議,依據牛某塊的天然氣挖潛研究應用思路和效果,對于該油田類似區塊的巖性氣藏進行逐一研究挖潛,以達到提高油田最終采收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閩忠順,等.淺層氣挖潛技術研究與應用[J].特種油氣藏,2007,14卷(2):76-78.
[2] 董小魏. 唐家河構造沙河街組精細構造解釋及儲層橫向預測[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張俊(1987-),女,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現工作于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地質研究所,從事石油地質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