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姣
摘 要:語文作為國民基礎教育的三大科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語文也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在現實生活中滲透的十分深入,也我們被廣泛應用于現實,離開了語文,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鑒于此,本文筆者就著重談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近年來,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時不得其法,閱讀教學仍然問題重重。所以本文筆者就結合自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探析和闡述。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擁有閱讀的興趣也就意味著閱讀教學成功了一半兒。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到小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的興趣點,利用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教師從導入語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切入點、教學內容的設計、創設疑問以及教學語言都需要好好進行揣測,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將“要我讀”轉換為“我要讀”。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這一課時,筆者便通過播放中遠視角的蒲公英綻放的圖片及近視角的蒲公英合攏圖片,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草地“金色”與“綠色”的轉換,進而使學生能夠理解“金色的草地”的內在含義,然后筆者再對學生進行啟發:“同學們,作者是怎樣發現草地是綠色的呢?這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這樣,學生便積極對問題進行探究,進而能夠在探究中得出要多思考的結論,促進學生勤思考、愛思考習慣的養成,這就很好地達成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并使學生能夠對語文學習有一個新鮮的體驗,推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育。
二、結合單元的主題,開展多文本的閱讀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站在一個整體的高度上去策劃和驅動單元整體教學,不再單單是以某一篇文章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而是要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主題與核心,并著眼于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和學生水平,進行整體設計,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遷移知識與能力,高效運用學習方法,在單元閱讀教學中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切實鞏固相關閱讀技巧、寫作技巧,使主題情感更好地滲透于學生心間,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例如,在部編三年級下冊二單元中,主題是寓言故事,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篇文章。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品味寓言故事的內涵與特點,使學生在寓言故事的世界里自由徜徉,激發想象,盡情幻想,發展思維和熏陶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目標,創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寓言故事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組文閱讀學習中,感受寓言故事揭示的深層含義。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豐富學生閱讀視野
想要豐富語文知識的閱讀層面,單單靠教材上的內容是不夠的,群文閱讀是將多篇文章進行整合,來豐富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書,通過課內外知識的結合,來豐富學生的閱讀載體,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理解文章寫作內容,并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以,筆者首先就將文章的寫作背景給學生做了簡單的介紹:“《草船借箭》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的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各據一方。曹操在打敗了劉備后,隨即就派兵進攻了孫權,所以當時處于劣勢的劉備和孫權就聯合起來共同抗擊曹操,劉備也就派了諸葛亮到孫權處幫助作戰。在諸葛亮幫助作戰的期間,就發生了“草船借箭”這樣一個故事。”在背景介紹后,筆者就讓學生進行了文章的閱讀,并分組探討:(1)諸葛亮為什么敢立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2)為什么諸葛亮跟魯肅借船又不讓告訴周瑜?(3)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借箭?筆者在學生探討時,也會參與其中,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筆者做到心中有數,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最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與見解,并在課下收集一個《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和大家交流分享。如此,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就能有效調動學生對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教育學生學會把握重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祝捷.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48.
[2]李錦紅.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