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山

摘 要:本文著重介紹了學習數學史的意義,闡述了數學教師通過學習數學史不僅可以提高的數學素養,還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吸引力。每位數學教師都應注重數學知識的積累,把數學史的相關內容應用到課堂中去,從而提高授課水平和授課效果。
關鍵詞:數學史;教師素質;數學素養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曾說過:“數學教育和數學史是分不開的。”陳省身先生也說過:“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科學的一個步驟。”數學史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的研究領域是數學和史學相重疊的部分,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更需要對數學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數學概念的背景材料,以便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不是僅僅傳授給學生一些支離破碎的數學知識。認真探索先人的數學思想,往往比僅僅掌握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更為重要。
學習數學史,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學習和研究數學史,有助于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理解
學習和研究數學史,可以追溯根源培養史學觀念,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數學中的各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理論。只有了解它們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才能深刻掌握它們的本質。任何一部分數學知識的獲得,都是一個運動的、歷史的過程,都是前人長期探索的結果,它們都處于不斷更新的永恒流動中。回顧歷史,就會使人們消除對已有數學知識來源的神秘敢,消除對已有知識的僵化認識。例如,自然對數的底?為什么把這么復雜的極限作為自然對數的底呢?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從對數發展史中獲得。
直角坐標系可以形象的描述代數方程。笛卡爾是怎樣提出直角坐標系的概念的呢?據說有一天,笛卡爾臥病在床,病情很重,盡管如此他還反復思考一個問題:幾何圖形是直觀的,而代數方程是比較抽象的,能不能把幾何圖形與代數方程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能不能用幾何圖形來表示方程呢?突然,他看見屋頂角上的一只蜘蛛,拉著絲垂了下來,一會功夫,蜘蛛又順著絲爬上去,在上邊左右拉絲。正是蜘蛛的表演使笛卡爾的思路豁然開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個點,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運動,能不能把蜘蛛的每個位置用一組數確定下來呢?就這樣,笛卡爾創建了直角坐標系。
二、學習和研究數學史,可以了解數學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主要特點
學習和研究世界各個地區或國家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可以提高我們的歷史鑒別能力,使我們更加客觀、明智。例如,19世紀是近代數學的成熟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進入大機器生產階段。這個時期的數學發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幾乎在一切領域內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以羅巴切夫斯基為代表的非歐幾何的誕生,以阿貝爾、伽羅瓦代表的近世代數的創始,以柯西為代表的分析基礎的奠定,以彭塞列、斯太納為代表的射影幾何的復興,以高斯為代表的數論的新開拓,等等。
中國傳統數學以計算見長,通過直接的途徑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奠定了正確的反應現實世界的數學理論基礎。例如,秦漢時分數的四則運算、比例算法、開平方與開立方,盈不足術,方程解法,正負數運算法則;五世紀的孫子定理、圓周率的測算;七世紀的三次方程數值解法;七世紀到八世紀的內插法;11世紀到14世紀的高次方程數值解法、賈憲三角、高次方程組解法;13、14世紀的珠算等等。以上大多數成果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曾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其中有些成果還直接促進了世界數學的發展。學習和研究數學發展規律不能憑空進行,學習與研究者要明確研究對象和掌握資料,學習數學史可以學習數學發展的規律,包括研究方法、歷史背景、學術交流、哲學對數學發展的影響、數學與時間的關系等等。
三、學習和研究數學史,在數學教育方面有較大的借鑒價值,有助于編選和處理數學教材。
例如,中國古代的數學著作,大多是為了指導實踐,必然要考慮到便于教給人們掌握。因此,這些著作都較為注重由淺入深,舉一反三,都可作為教學輔助教材。
中國古代算書《九章算術》是以應用問題集的形式編排的。全書共分九章,敘述了246道應用題及它們的解法。內容涉及土地面積計算、比例分配、工程計算等許多應用領域。例如,該書“方程”一章,第1題便是有關糧食收成的計算問題: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斗。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題中“禾”為帶桿的黍米,“秉”指捆,“實”是打下來的糧食。設一秉上、中、下等的禾分別能打下x、y、z斗,則問題就相當于解一個三元一次方程組。“方程術”的關鍵算法是“遍乘直除”,該方法是西方
國家一千多年后才出現的高斯消去法。
中國古代數學中的“術”符合現代算法的一些最主要的特征,包含著一般算法的操作過程以及順序、選擇、循環等各種控制結構。因此,讓學生適當地接解并分析一些中國古代的算法,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現代算法思想的理解。我們應在學習數學史的基礎上,豐富課堂內容,使課堂舉例有生活背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提高授課效果。
數學史能提供很豐富的題材,將數學家創造數學真理的思維過程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習者面前。在課堂引入時,我們可以借助數學家曾經提出的問題;在課堂舉例時,我們可以引用數學家解決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思路和方法;在內容拓展時,我們可以列出當時數學家所提出的設想。總之,教師學習數學史后可以極大的豐富課堂教學,有趣的數學知識會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數學史料浩如煙海,數學教育者不妨多學習點歷史中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蔡志杰, 曹沅, 譚永基. 培養具有數學修養的通識人才. 中國大學教學, 2013.
[2] 沈文選,楊清桃. 數學史化覽勝.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7.
[3] 姜啟源,謝金星,葉俊. 數學模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