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少有文章研究在中國英語課堂上聽力學習中情感變量。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的成就與動機,語言自信心呈正相關,而與焦慮和冒險精神則呈負相關。 在四個情感變量中,只有語言自信心被視為學生聽力技能的重要預測指標。結果表明:(1)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第二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 (2)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習者對聽力課堂的自信心,以提高他們聽力能力。
1.簡介
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成果是第二語言影響語言學習的主要研究。一些研究者關注情感發展的動態和流動性。根據過去對情感因素的研究,假設有3個變量會影響聽力表現:動機,語言自信心,L2焦慮。
2.研究問題
1.中國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英語的3個方面(動機,語言自信心,焦慮)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狀態?
2.情感變量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學生的聽力成績相關?
3.在這3個情感變量中,我們能否在課堂上找到學習者聽力成績的重要預測指標?
3.方法
3.1參加者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是中國一所大學的100名新生。英語是他們的外語。在這100名參與者中,男性占30%,女性占70%。
3.2設定
英語課每周1次,每天1小時。
3.3 工具
使用結構化調查表收集數據。問卷項目的答案以5點Likert型量表進行測量,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第1部分中,項目涉及正面和負面問題,要求學生回答28個涉及3個情感變量的項目:動機(8個項目),感知的語言自信心(8個項目),聽力焦慮(6個項目)。
動機項目改編自Gardner(1985)和Gardner等人的“態度/動機測試電池”。 (1997),并用于評估學生的動機強度,學習英語的愿望以及學習英語的態度。感知的語言自信心根據理解和互動交流來評估學生對使用目標語言的信心程度。10名學生參加了小規模的中試,以確保對問卷項目的真正理解。此外,使用Cronbach's alpha指數檢查問卷中每個項目的內部一致性,以Cronbach's表示,動機為0.82,語言自信心為0.93,語言焦慮為0.91。在第2部分中,要求學生提供L1,性別,年齡,專業等信息。 老師在學期末提供學生聽力的期末成績和期中成績。此外,還告訴學生該調查用于研究,我們不會透露他們的姓名和口語成績,以便學生能夠對情感變量給出誠實的答案。
4.結果
4.1描述性統計
為了回答關于動機,自信,焦慮情感回答的第一個研究問題,使用SPSS version16軟件程序對描述性統計數據進行操作。表2列出了3種情感量表的均值和標準差以及聽力成績。學生在3種情感測量上的得分以5分制為單位。
學生報告學習英語的動機很高(M = 3.95,SD = 0.63)在動機的8個項目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英語是我大學課程中的重要一門學科。”(M = 4.51,SD = 0.75 。動機量表中的所有項目的平均分均高于3.6,表明該研究中的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學習英語是重要的一課,并且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動機,從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來看,中國學生強烈希望學習英語。高分通過英語考試,這促使他們盡可能多地學習英語。
分析表明,自信心的平均分數很高,表明學生認為他們的英語能力很高。在這8項感知到的語言能力中,最高的平均值來自以下陳述:“我相信我能理解老師用英語講的大部分內容。” (M = 3.75,SD = 0.78);平均值最低項目是“我相信我聽各種材料的英文內容”。
關于焦慮,平均得分3.0表明大多數學生的焦慮程度中等。最高平均值(M = 3.23,SD = 0.98)是“當我課堂上聽英語時感到緊張”,這表明中國學生害怕聽力。
5.討論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學生對學習外語的情感反應,以及學生的情感狀態與他們的聽力成績之間的相關程度。我們的數據表明,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總體上具有學習二語英語的強烈動機和很高的自信心。動機與語言自信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表明,學習者對自己能力的感知可能會對學習者的動機產生巨大影響,反之亦然。盡管有很高的動機和自信心,但本研究中的許多學生仍不愿意上聽力課,許多參與者都患有聽力焦慮。結果表明,情感變量對聽力成績的影響。根據數據,聽力水平較高的原因歸因于以下原因:(1)對執行語言功能充滿信心;(2)對使用目標語言的焦慮程度降低;(3)從事第二語言的動機較高語言學習活動。這一結果證明了以前的發現:自信心是課堂參與者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是成功學習者的重要特征。正如該研究的相關統計結果所表明的那樣,動機是影響學生自信心水平的一個因素。學生應該對自己有想象力,對第二語言的聽力流利度逐漸產生重要影響。其次,學生應具有強烈的目標意識,以便他們設計詳細的計劃并逐步進行,從而成功地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水平。最后,一系列愉快而成功的語言學習經驗使人們對L2學習感到滿意,從而使學生每天都喜歡學習L2,甚至沉迷于學習L2。學習L2的成就激發了他們的L2學習動機,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并提高了他們在L2學習中的學習成績。
結果表明,焦慮與自信心和學業成績呈負相關。解決焦慮的一種可能方法是提高學習者對L2學習過程的認識和知識。
結論
當前的外語教學趨勢趨向于一種以能力為導向的交流方式,其中強調了自發性和創造性的互動。以教學為中心的交流方法會極大地挑戰那些焦慮程度高。該研究的兩個局限性應引起重視。這項研究針對的是L2中低水平的學生,因此可能不適合高水平的學習者。學生的自信心如何隨時間變化或在不同水平的熟練度中變化可能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另一個局限性是,結果基于對學生情感反應的自我報告測度,因此,這些不正確的回憶或不愿提供準確信息會影響這些自我報告的數據。
在情感變量中,本文非常關注語言的自信心以及對學生聽力成績的顯著影響。因此,在學習外語時,應該強調和激發中國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Gardner, R.C. (2010).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ocial-educational model. New York: Peter Lang.
作者簡介:
周軍(1966-)男,漢族,浙江寧波人,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外語分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