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歡歡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不斷的增加,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則更加依靠金融資源的支撐,為了能夠增加實體經濟的產出,則金融資源在供給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被優化,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利用資源,改善實體經濟產出的效率。本文即將通過針對新常態下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研究和探析,希望能夠為金融市場未來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在我國目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的存量與增量問題的嚴重化,因為結構上的問題導致金融出現了供給不協調的情況,導致實體服務經濟在發展中產能過剩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造成了新常態下金融實體經濟轉型的困難,讓實體經濟供給出現了步履艱難的情況,所以在目前金融市場中,服務實體經濟的轉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接受更多的挑戰。
一、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1、間接融資
我國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為媒介,其一,通過銀行結構的存款業務,單位、個人都可以將手中所有的儲蓄存儲到銀行之中,并在存儲的過程中形成可待的資金。其二,銀行通過自身的業務,將資金投放給金融市場中需要資金的需求人員,在投放的過程中銀行也需要發揮自身的監督和管理等職責,通過有效的管理,吸引更多的需求人員。銀行這個金融市場的中介,通過將存儲資金進行形式上的轉換,將其轉化成投資的形式,為市場中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債務形式的資金[1]。但隨著市場經濟信息化,銀行業務的種類不斷的多元化,同時在金融市場中非銀行金融形式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銀行機構依然是我國金融市場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導者,其提供給金融實體的資金也展現了其長期持續的特性。
2、直接融資
在金融市場中直接融資的方式都是有資金的持有者與資金需求者的直接聯系,在直接融資的過程中通過完善高效的信息披露機制、市場風險管理機制等維護雙方的利益,從而實現了直接融資的目的。在直接融資的基礎上,實體經濟能夠獲得長期并且穩定的資金來源,其通過長期的債券或是股票的方式實現了資金的流通。直接融資的方式也隨著市場信息化的發展獲得了很多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3、內在機制
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資金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而金融市場中的服務人員和機制能夠有效的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效率。金融市場在發展中,通過有效的機制,以及完善的功能,不僅能夠將資金有效的進行聚攏,同時也能夠通過資源的互通改善資金的使用方式,讓市場資源更好的融合[2]。其次,實體經濟在發展中更加依賴市場支付和儲蓄的功能,并通過風險的管理實現市場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互動。
二、新常態下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1、結構失衡金融資源部能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結構體系的失衡造成金融資源不能夠高效的運轉,這樣的情況也嚴重的阻礙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其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
其一,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的失衡。在經濟市場中,間接融資比例不斷出現下降的情況,而直接融資的比重卻在不斷的上升,但是兩種融資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這樣的現狀導致實體經濟的供給結構存在失衡,而且不同領域的實體經濟失衡的情況也有很大的差別[3]。其二,銀行和非銀行發展的結構失衡。目前市場總銀行與非銀行的發展比例出現了嚴重失衡的情況,因市場中五大銀行的占比依然是壟斷的情況,而且信貸存款等業務依然都偏向去銀行,所以這也讓市場實體經濟發展出現了失衡的情況。
2、金融資源不想服務實體經濟
“脫實向虛”以及“貨幣空轉”的情況,在現有經濟市場發展中逐漸的增多。首先,市場中貨幣供給的總量與實體經濟總量出現了嚴重的偏離,這說明金融市場中大量的金融資源并沒有真正的進入到實體經濟發展領域中,而是直接進入到了非實體經濟體系領域中。其二,金融系統中的貨幣循環出現了空轉的情況。金融機構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利用資金進行周轉,業務之間的往來主要表現為負債或是貸款等,但是實際市場金融體系中內部循環出現了沉淀的情況,這表明很多的貨幣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用來服務實體經濟。
3、金融資源不敢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資源不敢服務實體經濟主要原因是因為產能過剩導致資金大量出現了堆積的情況,這讓很多企業在資金債務問題上逐漸的成為企業發展的負擔,而眾多已經虧空的僵尸企業也不斷的在垂死掙扎[4]。在這中情況下,企業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運轉資金,造成銀行出現了很多不良的貸款,增加了金融機構風險的出現,這也是為什么金融資源不敢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因。
三、新常態下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策略
1、強化政府金融權利完善市場配置金融資源能力
首先,強化政府金融集權度。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常態發展時期,其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在經濟結構的背后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所以為了能夠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率以及實體經濟的發展效率,政府部門一定要立足于改革與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明確政府金融分權改革的路線,界定政府與市場等地方權力責任的劃分機制,這樣便可以提高政府的橫向與縱向的分權,進一步強化集權制。
其次,在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能的過程中,也是在完善市場的配置以及金融資源的配置,所以要有效的提高政府金融分權度,以此完善各地區金融市場的整體建設,讓市場資源配置更加的合理[5]。同時,逐漸的放開地方政府的權限,讓地方政府能夠自主管理市場渠道,從而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同時也能夠提高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優化市場整體結構。這個過程也是需要長期進行磨煉,才能夠有效的達到可持續性發展。
2、擴大債券股票規模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金融市場想要改善目前現有的現狀,則需要調整市場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改變傳統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結構,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并不是能夠一步到位,所以想要迎合現有新常態的市場發展現狀,則需要循序漸進推進和調整,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結構,穩步提高實體經濟債券股票的融資規模。與此同時,完善企業在金融市場中的交易機制,改善金融市場中評級和信用體制,讓企業信息進一步的透明化,以此提高對企業的評級水準。強化增信體系,完善發行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從而擴大債券股票規模,降低債券的發行門檻。為了滿足各地區融資的需要,允許各地區政府發行市政證券,創新證券途徑,擴展融資路線,增發債券品種,積極發展多轉換債券項目,以此擴大地方形式債券的整體發行規模。
其次,完善多層次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在2015年,全國所出現的股災情況表明了,若是人為去推動金融融資市場的運轉和擴張,只能夠取得相反的效果,金融市場的運行必須在完善的配套機制下進行,同時完善和強化市場信息的披露,避免企業在市場中融資的過程中出現風險。金融也需要完善淘汰機制,讓企業和融資的個人能夠選擇或是退出,這樣就能夠讓投資有效的轉化。所以金融市場多層次建設需要因地制宜,針對市場現狀實現彈性管理,根據各個地方經濟情況,以及金融監管的權限,完善金融管理模式[6]。再者,地方政府想要建立成熟的多層次市場,需要按照市場原則進行,完善股票融資機制,面向所有融資企業和個人開放市場管理的規則。對于嚴重違反市場規則的企業和個人都應該采取退市的措施,避免其行為為融資帶來風險。
3、推動中小商業銀行占比抑制資金“脫實向虛”
中小商業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本著服務實體經濟為目的,深化改革自身發展結構。首先,中小商業銀行需要注重擴大自身規模,優化運行結構,這樣在業務擴展的過程中形成多層次體系,有效提高在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其次,堅持大中小商業銀行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大銀行提高自身市場優化的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思想,提高推動中小實體經濟發展。并在市場中發揮中小商業銀行的規模,加大信貸資源供給,以此緩解經濟市場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的困境,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注意銀行在信貸的過程中過于流程化,需要穩定推進市場的進程。
金融市場要抑制資金“脫實向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防止資金出現外泄,保證資金能夠有效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其二,端正思想,嚴格執行銀行信貸規制,杜絕虛假貸款和騙貸的情況發生。其三,吸取發達國家金融創新機制,避免虛擬經濟過度過賬,出現實體經濟空心化的情況,規劃行業之間的信托、理財等業務,減少風險的存在。有效疏導民間信貸融資渠道,減少貨幣空轉,從而推進金融資金合理運轉。
結語:在經濟市場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需要通過對市場中金融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才能夠達到平衡,并得到可持續性發展。而現在金融從業的人員、社會融資規模等都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發展,為了能夠減少金融市場中不良貸款等情況的出現,需要有效的改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并提高其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1]周維富.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困境及轉型升級對策[J].經濟縱橫.2018
[2]張志明.金融化角度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
[3]周知銘,宋行宇.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2018
[4]錢曉東.經濟新常態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研究[J].西部金融.2018
[5]田原.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核心,推進企業債券相關改革創新[J].債券.2018
[6]茍攀.重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性研究——從重慶工業經濟的角度[J].重慶統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