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來安縣積極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文對來安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措施進行總結,以期進一步推動來安縣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關鍵詞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5-10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5.045
Pres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Laian County
QI Jing-xing(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aian County,Laian,Anhui??239200)
Abstract Goo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aian County had actively promote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Laian County,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Protection;Present situation;Measures
農業生態環境,是指農作物、林木、果樹、畜禽和魚類等農業生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種天然和人工改造的環境要素的總體,包括土壤、水體、大氣和生物等。當前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妨害農業生物正常生長發育、破壞農業生態平衡的突出問題。
為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就,相繼成立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機構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所(站)。1981年成立農業環境保護協會和科技情報網,并在部分農業高等院校開設了農業環境保護院系或專業,初步形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監測、科研和教育體系。
來安縣于20世紀90年代初啟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1991年成立縣農業環境保護站,隨后20年間工作成效顯著,2003年就啟動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2006—2008年連續3年建設了3個鄉村清潔工程項目示范村;2009年建設了1個生態農業示范點。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和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的持續推進,來安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飛速發展階段。
1 提高全民意識,參與農業環保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公眾樹立相應的意識。農業、環保、宣傳、教育等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抓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普及工作,利用會議、報刊、電視、宣傳單等形式,結合當地的典型實際,深入廣泛宣傳、普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全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智力投資和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2 開展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
嚴查未取得登記證、無登記證或假冒登記證生產、銷售的肥料、農藥,以及質量不合格的肥料、農藥。每年都開展以農資打假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整治行動”,突破對農資質量案件查處的瓶頸,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對規模較大的批發商進行重點監控。
3 依法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查處理
近幾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污染事故發生率和舉報率逐年增加。來安縣多次開展污水灌溉導致死苗、僵苗和減產等污染事故的鑒定、調查和處理;焦亞硫酸鈉浸泡茭白舉報事件的調查與處理;豆制品初加工添加吊白塊舉報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化工廠廢氣、廢水污染農作物事故的調查與鑒定。通過加大對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較好地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維護了良好的農業生產秩序。
4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監測工作
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糞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長,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明晰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情況,查清農業面源污染現狀,來安縣在2007年完成了全國性第1次農業面源污染普查工作,2008年完成了數據匯總與總結工作。近幾年,每隔2年開展一次農業面源污染典型調查和數據更新工作。2013年在羅莊村設立了農業面源污染—地膜殘留監測點,長期監測地膜使用與殘留情況,監測時間截至2023年。
5 探索整治農村面源污染的途徑
5.1 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示范
一是通過農村清潔工程對村容村貌進行了整治;二是加大了鄉村物業管理力度;三是通過沼氣、鄉村清潔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加快農村“家園、水源、田園”三清工程建設;四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五是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逐步提升。來安縣共建設了4個農村清潔工程示范點,項目建設示范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業投入品廢棄物、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等廢棄物回收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使示范村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和生態良好的目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2 開展生態農業工程示范
農村面源污染加劇、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污染及農業自身投入品濫用造成的污染,迫切需要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來安縣在三城鄉和汊河鎮分別建設了2個生態農業示范點,即三城鄉天澗村“茭白田養蝦”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以及汊河鎮小李莊村的“豬—沼—菜”生態農業模式。2008年全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召開,表明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決心,該項目正是響應黨中央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號召,完全符合來安縣產業政策以及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
5.3 開展節能減排工程示范
在汊河鎮小李莊村完成了農業節能減排示范點建設,通過該示范項目的建設,項目村60多戶農民積極參與,農藥減量使用并嚴格控制農藥殘留,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8%和15%以上,有效利用率分別提高5%和10%以上。通過示范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農業用水效率提高10%,逐步建立起循環農業示范點,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5.4 積極發展農業“三品一標”生產基地
自2002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來安縣陸續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認證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創建“三品一標”基地62個,認證產品數達到了220個。綠色食品基地1個,面積達6 666.67 hm2。同時創建了25個水稻、油菜、蔬菜、水產和畜牧種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
5.5 加快推廣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全縣共建戶用型沼氣池4 000個,每個池都在8 m3以上。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促進了多種類型種養模式的發展。全縣共發展“豬—沼—果”、“豬—沼—菜”、“豬—沼—漁”等模式1 000戶,沼渣、沼液用作菜園、果園的有機肥,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的目標。來安縣康豐肥業有限公司,年生產配方肥1萬t以上,為全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做出了很大貢獻。
5.6 大力推廣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近5.3萬hm2,增效節支525元/hm2;二是推廣秸桿堆漚或粉碎還田技術,以及冬季栽種綠肥技術,提高了地力,減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威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四是推廣頻振式殺蟲燈誘蟲技術,全縣在水稻上推廣頻振式殺蟲燈3 000多臺,覆蓋面積將近6 666.67 hm2,大大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6 小結
近年來,來安縣堅持統一規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開展對農業投入品、農業面源污染的執法檢查和處理,并通過農村清潔工程示范、生態農業工程示范、節能減排工程示范、農業“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等項目的建設,推廣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降低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逐步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和生態良好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蘭春.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及環境保護對策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12):163-164.
[2] 范曉亞,陳杰.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J].綠色科技,2019(14):193-194.
[3] 張新仕,王桂榮,李敏,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問題、成因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4):162-167.
責任編輯:李楊
作者簡介???祁靜星(1975-),女,安徽來安人,碩士,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農業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收稿日期???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