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琴
“活動教學”的理念作為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教學原則,已經走進了小學數學的課堂。那么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實施者——教師,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呢?
一、讓學生多“動”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受知識、經驗的限制,其思維能力往往處于具體形象認知的水平上。“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形和數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則、定律、性質,我們可以借助于直觀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觀察、思考、概括,在操作中發現隱藏在其中的規律性知識。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9+3=?”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自己的課桌的左邊擺出9根小棒,右邊擺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怎樣移動小棒,能很快算出課桌面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許多學生從右邊拿出1根小棒放在左邊,發現左邊有10根小棒,右邊有2根小棒,合起來是12根小棒,很快得出了小棒的根數。很顯然,讓學生用小棒擺9和3相加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體悟到“湊十法”進行20以內進位加法的方法。所以,要多安排學生動手畫畫、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數數,讓他們通過擺弄和操作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數學智慧。
二、讓學生多“看”
所謂讓學生多“看”,并不是讓學生當觀眾,看老師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得出結論,主動構建知識,提高觀察能力。在教學中多提供觀察的機會,教給學生一些觀察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對知識的掌握比老師硬“灌”進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讓學生多“說”
多“說”是指在課堂中要給學生多提供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看法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學生的數學語言得到發展才能逐步擺脫動作和表象的束縛,從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說”的訓練十分重要。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說的內容和說的形式,如采用聽后學著說、個別說、集體說、同桌說、鄰座小議等,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通過這種交流,達到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樣是講解“9+3=?”時,教師先讓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體悟到“湊十法”,然后讓學生2人1小組試著說說用“湊十法”算“9+3=?”的過程,表達思路清楚的同學,教師給予肯定,而表達不清的,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補充。
四、讓學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應該服務于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去“發現”規律,研究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五、讓學生多“表現”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特別在意來自老師的獎勵和同學們的認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他們活潑愛動、好勝心強,喜歡表現自己的特點,適當地創設一些讓學生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如上臺演示、板演、當小老師、小小售貨員等,通過有趣的數學游戲活動,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學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教師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看”、多“說”、多“想”、多“表現”。凡是學生能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盡量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和愉快的體驗。在適當重視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更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