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實踐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廣大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側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主動做出調整以應對教育實踐的變化。本文以《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為例,淺議高中歷史教師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教學
課程改革從21世紀初在我國開展,到現在已經走過近20年時間,在新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容置疑。本文擬以《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為例,評議在新課程背景下西部地區教師的轉型對策。
一、重整教材,吸收教材,利用教材
本課內容是新課程歷史教科書“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原則”增加的全新課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中,歷史教師基本不涉及世界古代史,但新課程吸收文明史觀,并依此對中外歷史進行了重新篩選,增加了一些原本教材中未涉及的古代西方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內容。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講述的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內容包括中外歷史,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歷史時期。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是第二單元內容,緊隨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之后,一中一外,都講述古代政治制度。學生在經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認識了古代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需要了解、體會同時期西方不同的政治文明。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的這一安排有清醒認識,在講課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和對比,以加深學生的記憶。
此外,教材中本課的內容主要是兩部分,分別是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希臘文明的搖籃和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即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但學生會在學習完之后僅記住希臘有民主政治,還有三次著名的改革,認知僅限于此。那么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是什么?這種民主政治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嗎?學生會在前一階段認知的基礎上產生這些疑問。授課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去解釋這些疑問,因此教師應在這里再次消化、吸收、深挖教材,增加教材中未提及的知識——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評價等,并將其作為重點知識,帶領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知識后,通過材料、課堂練習的方式自主學習,自己總結出它的內容,并正確評價這種民主政治。
二、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為主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呢?不少教師受條件限制,仍局限于“一支粉筆,一本書,一節課”的教學觀念中,一個人唱獨角戲,試問這種“滿堂灌”思想為指導下,教師是否知道學生學到了多少?以《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為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將教材中明確涉及的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和確立過程兩部分知識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獲得,使其擁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而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識點,如雅典民主政治中的抽簽方式,可由教師進行適當補充解釋。整堂課既有教師的適當講解,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這種互動式教學既解放了教師,更培養了學生、發展了學生,可謂一舉多得。
三、注意教學方式,不拘泥于書本知識
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改觀念,由傳統的“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課堂討論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剖析歷史事件人物本身,從而做到“以史為鑒”。此外,歷史學習不應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而應集中在學生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接觸和探究歷史的過程以及獲得知識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因此,教師應將自己的視線放遠放寬,不要局限于手中的歷史教材,以多學科知識、現實性熱點問題充實歷史課堂,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分析事物的復雜多樣性,培養其科學探究的態度,發展其分析思維能力。通過一堂課來教授學生多種知識,引導其形成正確積極的處事態度,使歷史教學的意義得到擴展。
四、循序漸進,不可求全求快,注重學習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切不可“虎頭蛇尾”,更不能拿學生的未來做嘗試,改革的步伐必須是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務必尋找到一條風險最小而回報最大的教改之路。
舉例來說,新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弱化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所以一些地區、學校強調要老師少講,甚至不講,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從自身教學實踐情況出發,筆者對這種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照搬照抄成功經驗的教條式做法頗有異議。新課程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但由于地域、經濟等諸多限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宰課堂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傳統的中國教育已使中國廣大的學生從幼兒園階段就已經習慣于教師的“獨角戲”,他們已經習慣接受,而多不會提問思考,因此教師要對這些初入高中的學生多予以鼓勵、引導,引導他們自己掌握書本上一些史實性知識。如《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中三次改革的內容及意義,若想要有更深層次的知識,則應由教師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讓學生引發思考的問題,啟發、鍛煉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并鼓勵他們說出來,只有在其養成這種學習習慣后才能真正實現學生主宰課堂的設想。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由教師“穿針引線”,再由學生“錦上添花”,只有雙方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雖然變化很多,但不變的是教育的宗旨。培養符合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實現國家、民族的振興發展,達到“科教興國”的目標仍舊不會過時。只要廣大一線教師牢記這一命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轉變觀念,調整方法,就一定會實現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