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妍燕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發展給予充分關注,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的過程中獲得創新精神、科學素養等發展。但是,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長期照本宣科使學生對其產生了依賴心理,習慣于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結論。在這樣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無法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其思維甚至被禁錮住了。更有甚者,一些學生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奉為金科玉律,絲毫沒有任何質疑,也沒有任何問題可問。長此以往,導致其數學問題意識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現代教學論的有關研究表明,就其本質,感知并不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根本原因,問題才是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當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時候,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是處于被動、盲從狀態,不利于其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立足教學所需,嘗試利用多樣化的方式使學生想問、愛問、善問,在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新課改理念倡導,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的體驗過程中自主感知、理解數學。而且,情境的創設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參與其中。基于此,我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往往會為學生創設一個極具探究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產生數學探究興趣,在情境體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隨機事件的概率”該內容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在北宋仁宋年間,大將軍狄青奉命征討西南蠻夷儂智高。在出征之前,他將將士們集結起來,說道:“此次征討異常艱難,能不能平安歸來,無從得知。現在我這里有100枚銅錢,向上拋,如果所有銅錢都是正面朝上的話,就代表著我們本次征討可以取得勝利。”剛說完這話,他就將所有銅錢拋向天空,由老天做決定。最后,居然所有的銅錢都面朝上。將士們看到這種情境,軍心大振,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取得了勝利。在生動有趣的故事傾聽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隨著故事的發展,有些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狄青所拋出的100枚銅錢全都面朝上,這是真的嗎?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的探究興趣異常高漲,都積極參與到新知探究活動之中,有利于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愛問
在新課改下,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以生為本該理念的引導下,對學生給予充分尊重,給予其自主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使其在主體性的發揮下愛上提問。基于此,我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內容,自主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數學內涵,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該內容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并沒有直接將教材給出的定義、定理等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而是引導學生拿出課前早已準備好的硬紙板、繩子和圖釘。然后,其需要將細繩的兩端固定在兩點,接著緊緊地拉住細繩,看看筆尖在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什么軌跡。在這樣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親身體驗的機會,還可以在直觀操作中對橢圓形產生感性的認知,在“什么是橢圓形”“橢圓形的定義是什么”等問題的引導下,進一步對與橢圓有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探究。如此教學,不僅給予了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還使其在自主操作過程中提出問題,有利于其問題意識自覺性的增強,為數學問題意識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善問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掌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學生在被動參與的過程中,只能充當知識容器,難以獲得自主探究的機會。對此,新課改提出了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其傳統的學習方式的要求,該要求需要在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等認知活動開展中得以實現。簡單來說,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高中生思維發展特點,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對其加以引導,使學生在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下,積極透過數學表象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數學問題,以此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借此促進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由于數學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對于數學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限的高中生來說,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是難以理解的。對此,我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按照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同組異質原則的指導下,將不同層級的學生按照1:2:1的原則劃分到一個小組之中。
在建立小組之后,任命學優生擔任組長,對中等生和學困生進行輔導。之后,我則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就問題進行積極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困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問題,由中等生解答,學優生補充說明。
在這樣和諧的組際氛圍中,學生自然樂于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組員進行互動探究,以此有利于其在自主性的發揮下獲得自主提問能力的發展,為其問題意識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教給學生問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教師除了要借助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利用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愛問之外,還要教給學生自主提問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學生在方法的驅使下,指導問題從哪里來,問題要如何提出來。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學生能一直處于發現問題的狀態之中,其大腦、思維將始終處于一個活躍的狀態,從而在發現——解決——再發現——再解決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數學問題意識的發展,同時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基于此,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會立足不同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不同的提問方法。在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我會引導學生從這個概念結論的條件、關鍵詞、適用條件等方面提出問題。
五、結語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學生發展要求的指導下,立足教學所需,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體驗中想問、在自主探究中愛問、在合作探究中善問,以此促進其問題意識的發展。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