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孔石 向晨旭 田野



摘 ?要:自東北林業大學實施考試方法改革以來,學生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升,綜合能力培養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文章以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為例,對該專業各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收集了專業老師和畢業學長學姐的意見,綜合分析考試改革對專業培養模式的影響。
關鍵詞:考試改革;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7-0188-0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method reform 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aking the management of wildlife and nature reserves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udents of all grades in the profes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ollected the opinion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graduate school seniors,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exam reform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Keywords: exam reform; management of wildlife and nature reserves; talent cultivation
一、概述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推進高校考試體制的改革,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改進考試方法,注重平時考核,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和參與度。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考試內容,偏重于記憶,依照老師上課強調的重點,考試劃定的范圍出卷,對學生專業知識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致于上課記筆記、課后抄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成為大學生學習的狀態的真實寫照[1]。因此,在不斷深入教學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對高校考試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加快高校考試體制改革的步伐。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是野生動物資源學院的核心本科專業、東北林業大學具有特色的優勢專業。該專業始建于1959年,是在原國家林業部批準的“森林動物繁殖與利用“本科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根據國家對野生動植物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發展的要求,幾經更名,1998年更名為目前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簡稱“動保”)。2017年,東北林業大學“林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而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則是“林學”二級學科。
根據目前野生動物農學類的總體現狀,將動保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概括為:“一個轉變、兩個定位、三個整合、四個強化”。“一個轉變”是注重向創新創業性教育的理念轉變;“兩個定位”是野生動物保護定位于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野生動物生產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方向定位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三個整合”是教學資源的整合、課程結構的整合、教學內容的整合;“四個強化”是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強化實用性技術與技能訓練、強化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及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2]。隨著國家對創新性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考試制度的改革的不斷推進也成為了各個高校的工作重點。在普遍應試考試中,學生只能形成“接受-復制性思維”,不能形成“創造-發散性思維”,其結果只能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1]。我校積極推進階段考實施,加強考試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變,旨在督促學生學習,使其更加深刻地掌握專業知識,為未來的學業或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考試體制改革項目實施
從2012年開始,東北林業大學推行考試及評價改革,改變以往期末一考定成績的方式,變為全過程考核。考試方式的改變,考試內容的調整,直接改變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評價格局。
考試改革主要分為階段考的實施以及考試形式的改革兩方面。階段考的次數依照課程的學時規定:48學時以下且理論學時超過32學時的科目,要增加一次階段性考試;48學時至80學時的,要增加兩次階段性考試;80學時以上的則要增加三次。自2012年9月考試改革開始試水,有301門課程進行試點,增加了考試次數。2013年9月,考試改革繼續推行,有624門課程實行了考試改革。2014年考試改革在全校全面推行[3]。
另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考試形式的改革。考試改革增加考試必然導致學生、教師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針對部分教師學生提出的不滿,改革提出,階段考試的評價手段,由教師自行靈活掌握。考試的形式,從小論文到自制標本、設計手工作品,“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增加了他們的研究興趣,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書館調查顯示,改革后學生晚上歸寢高峰時間穩定在九點半左右,也就是閉館時間。這表明,考試改革使得學校的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大大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生們自習的積極性。
三、考試體制改革項目實施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影響
(一)問卷數據分析
根據不記名形式的問卷調查數據可知,當代大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純書面知識,更偏向于實際應用技能、學術科研技能、人際交往技能、以及系統全面的理論知識。時代的進步,大學生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全能型人才的出現讓更多人理解接受考試制度的改革。83.24%的同學都認為實施階段考試可以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并且有59.78%的同學認為考試安排的次數時間也十分合理。
圖1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學生
對如何提高學習質量提出建議
圖2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學生
對實驗教學提出的建議
高達78.21%的同學認為增加自習室、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圖 1)
通過調查可得,大家都很重視實驗課程的學習(圖2),有70.39%的同學認為應當改善實驗室設施條件、56.42%的同學認為要加強實驗課和理論課的聯系、43.02%的同學認為要增設動手考核、28.49%的同學認為要增加實驗課時。
同時考試制度的改革不光是增加考試次數,更是尋找考核漏洞,豐富考核方式,增設學科特色。60.34%的同學認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需要增設動物病理生理學為必修課程。
這些集中數據都表明了本專業學生對學習的重視,都希望在改革中在進步中本專業和自己的專業學習越來越優秀。
對于動保專業課的考核方式,同學們也進行深入討論,根據問卷數據我們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對部分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分析,49.28%的學生提倡《野生動物攝影技術》的考核方式為照片加照片簡介的形式;39.13%的學生提倡應為照片加照片簡介,再加上一篇與野生動物攝技術有關的論文作為考核方式;11.59%的學生提倡照片或其他方式進行考核(圖3)。對于《野生動物標本制作》課程,考核方式為制作標本得到了44.93%的學生的肯定;還有31.88%的學生,認為在制作標本的同時也需進行卷面考核的方式;另17.39%的學生認為應加入論文的考查形式(圖3)。而對于《3S技術應用》課程,72.62%的學生認為軟件制圖加PPT演講制圖流程是應提倡的考核方式;而16.67%的學生則認為僅軟件制圖即可作為此課程考核方式(圖3)。對于《生物統計》課程,59.52%的學生認為上機考試加開卷考試作為該課程的考核方式;23.81%的學生則認為考核方式應為上機考試加閉卷考試;另有8.33%和5.95%的學生分別認為考核方式應為上機考試或是上機考試加論文(圖3)。而對于《動物行為學》課程,44.93%的學生認為應去動物園記錄行為繪制動物行為譜作為課程的考核方式;19.57%的學生則認為在教室看視頻記錄動物行為并繪制動物行為譜即可作為該課程的考核方式;除此之外,還有18.12%和15.94%的學生分別認為應當進行開卷考試或閉卷考試(圖3)。
圖4 學生認為考試形式值得最推廣的前十名課程
在統計中,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學生共填寫49門課程認為其考核方式最值得推廣。其中,共有25人認為《生物統計》的考核方式是最值得推廣的;除此之外,《野生動物攝影技術》(22人)、《3S技術應用》(19人)、《動物行為學》(15人)以及《普通動物學》(13人)的考核方式也受到學生們的廣泛認同(圖4)。
(二)加權成績分析
表1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
2014級至2018級優秀率
注:85分及以上為優秀;75分及以上為良好;65分及以上為及格;60分及以上為不及格
考試體制改革項目實施對專業課程學習有促進作用,加權優秀率呈現上升趨勢,在考試改革的實施下對同學們學習熱情、學習深度、學習氛圍都有一定的提高。
(三)保研情況分析
近三年以來,動保專業共40人保研,一方面,學生能力的提高讓對其他專業感興趣的優秀學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外推到更好的大學讀研,如2014年,進入985大學免試讀研的人數有6人,占保研總人數的46.15%,畢業總人數的11.32%;另一方面,在本校免試讀研的學生也越來越優秀,在考試改革的推動下,學生在本科期間的綜合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鍛煉。
四、討論
我校在不斷深化教學體制改革的同時,也積極強化考試體制改革。野生動物資源學院教師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考核形式的改革。其中,《野生動物攝影技術》的考核形式:布置20個主題的攝影形式,拍攝20張照片并加以200字的文字介紹,并閱讀文獻或其他方式,寫一篇關于野生動物攝影技術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應用/作用的論文;《野生動物標本制作》的考核形式:以一次生態標本作為本門課程成績的評定結果;以及《3S技術應用》的考試形式:小組合作,利用ArsGIS、ENVI以及GPS三種工具繪圖,并準備PPT,以答辯的形式說明是如何利用軟件制圖。在以上的問卷調查分析中,本專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認同這三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并覺得值得被推廣。另一方面,這三門課程偏重于動手操作和應用,改變“紙上談兵”的做法,更能加深學生們對這三門課程的理解。《動物行為學》的階段考采取在教室看視頻觀察動物行為,繪制動物行為譜。但在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中,學生們更加希望能去動物園觀察動物的行為。在教室觀看視頻的確能較大程度利用在線學習的優勢,可學生未來畢業面對的行為更具有不確定性的現實存在的動物。但去動物園的確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許未來可以選擇觀察學校林場里的小松鼠或各種鳥類完成考試。《生物統計》的考試形式:正常的閉卷考試,但考試時可以帶電腦,但必須處于斷網狀態,考試過程中僅允許使用RStudio軟件。由于該課程不強調理解統計學方面的各種公式是如何推導而來,但需要我們理解我們需要用什么樣的統計方法去處理我們的數據。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對數據處理的認識,RStudio軟件僅作為處理數據的工具,其考試形式也受到最多學生的推薦。
現行的高校考試內容,偏重于只是記憶,課程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教師劃定的范圍和指定的重點, 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1]。在此次調查過程中,本專業學生的考試題型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 增加題型形式,全方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2. 增加選擇題等主觀題型,主觀題能考的更為細致,更需要學生們平時上課認真聽講,而不能考前突擊復習;3. 出題時,理論知識能更聯系生活實際,減少記性性題目;4. 增加開放性題目,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金標,邵露.關于推進高校考試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39-40.
[2]劉學東,鄭冬.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6,26(30):333-334.
[3]曹曦.給學習懈怠下一劑“猛藥”——東北林業大學改革考試評價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4-1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