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
摘 ? 要:針對梨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和優化,不僅可以提升梨的質量和銷量,還能夠從根本上保證經濟收益。
關鍵詞:梨;病蟲害;防治技術
本文主要針對梨樹的休眠階段、萌芽階段、落花階段、落果階段以及果實生長階段這5個階段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工作者提供幫助。
1 ? 梨樹休眠階段病蟲害及其防治
梨樹休眠階段的病蟲害主要為:梨樹枝葉上易發紅蜘蛛與黃粉蟲、梨樹根基部位與枝干部位易發腐爛病與梨木虱,在防治的過程中運用物理防治方法將梨樹周圍或者梨樹上已經枯死的枝葉全部清除,同時為了達到防治效果,建議將梨樹周圍的雜草一并清除。如果發現梨樹樹干上存在生長時間較長的翹樹皮、病樹皮,指導果農將其刮除。
梨樹休眠階段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方法為在梨樹樹干、枝干以及梨樹的周圍生長環境噴灑5波美度石硫合劑[1]。
2 ? 梨樹萌芽階段病蟲害及其防治
梨樹枝葉上易發黑星病與白粉病,萌芽期常伴有金龜子、卷葉蟲等。由于梨樹萌芽階段的生長狀況影響著后期的果實生長期,所以為了達到快速根治病蟲害的目的,提倡果農在防治過程中以化學防治為主。較為常用的化學藥劑為農帥星,即氟硅唑,其倍液的配合比例為40%氟硅唑1∶8 000;并在其中加入極量硼,其倍液的配合比例為1∶1 500;也可加入天地掃,常將其稱為吡蟲啉,其藥液的配合比例為20%吡蟲啉1∶1 500。首先,吡蟲啉的加入能夠增強藥效;其次,極量硼的加入能夠促進梨樹幼果的健康生長,并有著保花、保果的作用。實際上極量硼屬于一種肥料,果農主要應用其增強果樹花朵的生長狀態,以達到高產的目的[2]。
3 ? 梨樹落花階段病蟲害及其防治
梨樹落花階段的病蟲害主要為:梨樹枝干易發黑星病與霉心病,而梨樹枝葉易發梨木虱與二叉蚜等蟲害,在防治的過程中以化學防治方法為主,較為常用的防治藥劑為寶粒精,即3%多抗霉素1∶1 500,并在其中加入極量硼1∶1 500和70%啶蟲脒1∶2 000[3]。
4 ? 梨樹落果階段病蟲害及其防治
梨樹落果階段的病蟲害主要為:梨樹枝干易發黑星病與白粉病、銹病等,梨樹枝葉上好發梨木虱與紅蜘蛛以及椿象類等。在防治的過程中以化學防治方法為主,但是該階段的防治需要間隔特定的時間進行多次重復噴藥,具體的內容如下:梨樹落花后7 d,應用興農生即代森錳鋅1∶800或者80%代森錳鋅1∶1 000,在其中加入極量硼1∶1 500、20%吡蟲啉1∶1 500,以及春茂美硼鈣1∶1 200。還有,應用25%興農百1∶800,在其中加入極量硼1∶1 500、20%吡蟲啉1∶1 500,以及春茂美硼鈣1∶1 200。
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噴藥的時間與第二次噴藥的時間間隔7~14 d,第二次噴藥可應用70%興農征1∶1 500,并在其中加入春茂美硼鈣1∶1 200和70%啶蟲啉1∶2 000。還有就是應用33.5%凈果精1∶800,在其中加入極量硼1∶1 500、20%吡蟲啉1∶1 500,以及春茂美硼鈣1∶1 200。第三次噴藥可應用80%綠大生即代森錳鋅1∶800,以及春茂美硼鈣1∶1 200。
5 ? 梨樹果實生長階段病蟲害及其防治
5.1 ? 生長初期
6月屬于梨樹果實生長的初期階段,主要的病蟲害為:梨樹枝干易發輪紋病與褐斑病,而梨樹的枝葉易發食心蟲與黃粉蚜等蟲害,基本的防治方法主要為化學防治,噴灑藥液的次數為兩次,藥液配合比例如下:①應用興農百利強藥液,配合比例為1∶800,加入興農征藥液,配合比例為70%興農征1∶1 500,以及25%高效氯氰菊酯1∶3 000;②應用3%多抗霉素1∶1 500,加入40%滅蚧寧1∶1 500。
5.2 ? 生長中期
7月屬于梨樹果實生長中期,主要病蟲害為黑星病、褐斑病以及食心蟲、紅蜘蛛等,防治的方法為化學防治,噴灑兩次藥液,具體的配合比例如下述內容:①應用興農百利強1∶800,加入33.5%凈果精1∶800;②應用43%治粉高1∶3 000,并加入40%滅蚧寧1∶1 500。
5.3 ? 生長末期
8月為梨樹果實生長的末期階段,主要的病蟲害為梨樹的枝干、枝葉易發黑星病與褐斑病,而常見的梨樹蟲害為金龜子以及椿象類等,主要的防治方法為化學藥劑兩次噴灑,具體的配合比例如下述內容:應用興農百利強1∶800,加入33.5%凈果精1∶800等,其他的藥液配合方法如上文中各方案相同。此外,果農還可以酌情應用阿維·噠螨靈,其藥液的配合比例為6.78%阿維·噠螨靈1∶1 600。
總之,通過上述內容能夠明確紅蜘蛛、黑星病等在各個階段均有發生的可能性,所以果農可總結以往的病蟲害防治經驗,通過各種化學藥劑的不斷試驗,找出最佳的藥劑類型防治配合比例。
參考文獻:
[ 1 ] 黃大模.梨樹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綠色科技,2019(11):193-194.
[ 2 ] 南曉博,魏貞銀,王景明.梨樹主要病蟲害的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7(10):134.
[ 3 ] 朱德豐.梨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及應用研究[J].吉林農業,2016(24):92,97.
(收稿日期: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