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眾宜
摘要: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在人工機制砂的材質選擇以及施工技術等方面,從運輸成本,人工成本等各個角度進行天然砂和機制砂的比較,最終發現采用機制砂具有含泥量、顆粒級配、形態、結構等特征,在商品混凝土攪拌過程中表現出了優勢。
關鍵詞:機制砂;商品混凝土;技術應用
比之混凝土坍塌損失大、需水量大等問題,使用機制砂替代商品混凝土,在攪拌站進行使用時,具有高效的高減水高保塌的特點,受到施工方的歡迎,而且采用機制砂材質穩定可控性強。通過機制砂的推廣,配合減水劑在應用中發揮出的適應性良好的情況。在真正應用中,通過不斷的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使得環保施工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一、機制砂及工作原理
機制砂的級配呈現不規則狀態,棱角比較尖銳,且顆粒不規則,各地由于工藝、加工設備、生產礦源不同,因此在加工中,需要對技術指標等進行試驗,得到過關的數據,方可在混凝土中使用。目前的機制砂含有一定量的石粉,細度模數一般在2.6~3.6之間,影響因素有很多,符合規定的機制砂,技術指標都過關。
機制砂因選用的原材料成分與石質、生產設備、工藝等因素的影響,會在粒形、級配、堅固性、石粉含量等方面有較大的差別。粒形和級配良好的機制砂在混凝土生產中需水量小,和易性好。
機制砂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了泥粉含量壓碎指標細度模數,顆粒級配等,按照沙的產源地可以分為人工砂、天然砂等。而人工砂分為機制沙和少量的混合上,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差,采用機制上可以解決表面粗糙,棱角尖銳,方體狀含量少等問題。在混凝土發生早期裂縫的時候,采用機制砂予以替代,能夠及時的將施工質量予以保證。
機制砂生產工藝為:機制砂在推廣和應用中生產工藝日益成熟。由于機制砂的形態,石粉含量等指標,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藝參數的調整和控制,進行了良好的應用。因此當前運用整形裝備和配套工藝,在進行機制沙粒的發展過程中,保證了生產工藝的優化。通過數軸沖擊波進行整形之后,依據石碰石原理,顆粒分級工藝進行了很好的優化,石粉的含量適當,例行得到了確保,選擇合理的破碎整形設備之后,設備和工藝參數進一步得到了提升。國內目前的機制砂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已經相當成熟,而且在生產成本上不斷降低[1]。
二、機制砂配制混凝土的幾個誤區
(一)當前機制砂的生產工藝除了濕法還有干法,主要的生產工藝為通過碎石的處理,不合格的返回之后采用制砂機進行生產,噴淋水洗之后,在振篩機中進行篩選,運用細沙提取機,機制砂得到了提取,濕法生產的優點是能得到級配,合理的顆粒形態良好,石粉含量低于3%,而且高強混凝土采用濕法生產的機制砂,可以進行不含泥粉的生產。干法生產的優點是不需要水泥,缺點是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揚塵,環境較差,而且機制砂中容易摻雜有泥粉。
從當前的機制砂生產現狀來看,今年來在河砂供應緊張的情況下,采用機制沙已經成為趨勢,機制砂的生產控制水平和總體情況表現良好。經過質量統計發現機制砂的分布范圍如含砂泥量,已經可以控制在2%到50%,粉的含粉量控制在15%到20%。
(二)采用機制砂混凝土實驗研制外加劑。例如高性能減水劑進行實驗配比,得到的相關數據,表現為混凝土和易性好,可泵性強。商務品混凝土使用過程中可適當調高砂率,進行混凝土用水量的提高,需增加外加劑摻量有些偏散,則適當提高一定的取代率[2]。
而在機制砂的滿意性要求基礎上,需要減少混凝土取水量。從實驗結果看,采用細砂攪拌機進行機制砂的生產,可以緩解用砂難的局面,而且注意早期防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在實驗中發現參加卵石機制砂混凝土試件性能良好,塌落度和擴展度符合技術標準,再進行卵石機制砂的添加,使參加卵石機制后,當軟實機制砂摻合量大于50%,此時粘性差別比較顯著。而摻合量小于40%時,則容易出現流動性差的問題。因此控制好混合砂的細度模數非常關鍵。混凝土中卵石制砂的含量不能過大。實際工作中經過篩選分析,不同的機制砂具有不同的特性,及例如經過水洗的卵石機制砂符合粗砂和中砂的標準,而沒有經過水洗的卵石機制砂,則在實驗中發現顆粒量較小。
三、泵送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一)做機制砂配合比設計時,河砂由于自身的特性,表面粗糙,棱角多,使用外加劑,對水的需求量,單方用水量設計的比河砂混凝土略大。相對機制砂要小。在混凝土中自身的內摩擦力小,顆粒間絞合力較小,光滑的顆粒不能降低單方用水量,也不能過度的追顆粒光滑,而機制砂在混凝土中顆粒間絞合力較大。
(二)為提高產能,機制砂混凝土一般而言,細骨料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規定方能有良好的連續粒級。數量不應少于15%,適當提高砂率是一般的常采用的方法,此時混凝土黏度較大,對混凝土可泵性影響很大。生產出的機制砂多為中粗砂,砂的細度模數控制在1.18mm以上的顆粒較多,0.5-10mm篩孔的砂占50%~70%,組分在8%~13%波動,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三)在商品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機制砂中含有15%的石粉,高于C60的混凝土應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的變化選擇合適石粉含量的機制砂,膠凝材料較少,石粉含量太少起不到增加漿體體積改善工作性,應適當控制石粉,混凝土工作性下降、降低混凝土泌水、離析的目的。石粉含量也不宜過高,過高造成需水量增加,因此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控制一個合適的范圍:混凝土本身的膠凝材料可以補充膠凝材料,增加漿體量;但對于強度等級而言,較多對于強度等級低于C30的混凝土,含量降低混凝土黏度,石粉含量宜控制在7%~10%;強度等級大于C80的超高強混凝土的石粉含量應低于3%~5%。
四、結語:
由于對機制砂混凝土的認識還存在偏見,認為其包裹性差,塌落度損失大,蓄水量大,容易產生早期裂縫。因此在工程建設中,隨著商品混凝土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在建筑領域運用混凝土細集料,替代傳統的混凝土,天然河砂細集料已經成為趨勢,經過混凝土細集料等制成的機制砂,使用性能良好,能夠確保砂摻加量和配比能夠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霍衛平.大力推進機制砂代替河砂[J].施工企業管理,2019,(4):61.
[2]劉俊偉,王明明,凌賢長, 等.樁-砂土界面循環弱化宏細觀機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9,51(2):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