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材料,按照中考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要求,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技能;培養(yǎng)
【作者簡介】吳廷莉,高郵市南海中學。
一、英語閱讀教學概述
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閱讀技能有過明確的定義: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能夠根據(jù)文章大意推斷語法結構和理解生詞含義;能夠梳理段落之間的內涵關系和邏輯;能夠根據(jù)閱讀目的的不同自由調整閱讀策略。
然而,初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更注重的是語法的講解、詞匯的拼寫,有的初中英語教師甚至忽略了閱讀技能的培訓和指導。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結合生活實際和學生個人差異;通過閱讀策略的引導;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訓和指導;逐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二、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因素
1.沒有足夠的詞匯量。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表明:就單詞量有效的初中生而言,強化學生的單詞記憶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很多英語教學者對此并沒有重視,不但沒有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單詞記憶培訓,也未就如何提高學生單詞量進行過思考。因此很對初中生雖然能夠熟讀課文,甚至背誦課文,但是卻無法拼寫。
2.語法運用能力差。一直以來;我國英語教學者對語法非常重視;基于此;我國的初中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語法基礎。但是也存在以下現(xiàn)象;即在考試中能夠取得高分的學生;雖然熟悉語法但并不能正確的運用語法;更很難獨立的完成作文撰寫;高質量的文章撰寫更無從說起;這使得語法的學習淪為考試的工具而已。
3.英語背景不夠了解。作為語言工具的英語具有自身的文化、經濟和政治背景;因此;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只有深刻掌握了英語國家的這些文化背景;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真實含義。以見面打招呼為例;中國人與西方人見面禮截然不同;這是一種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世界各國因為文化的差異;社交場合談論的內容也存在差異;比如;美國人在社交的時候談論的話題一般不會涉及家庭和孩子;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而中國人社交的時候談論的話題則常常是家庭和孩子等。
三、英語閱讀技巧培養(yǎng)策略
1.重新認識課標;正確使用教材。我國有關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各項學習技能標準;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因此標準為準。在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中;根據(jù)標準可以將教材分為聽、說、讀和寫等方面的內容、七個模塊。在此不對各模塊進行詳述;但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通過對學生“reading”知識點的講解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材料加深對西方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理解和認識;能夠有充足的閱讀時間;使其在閱讀強化中;能夠靈活運用跳讀、精讀等閱讀技巧。學生能夠根據(jù)閱讀目的的不同;適時調整閱讀技巧;實現(xiàn)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的雙重提升。
2.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課堂“留白”。雖然有些英語教師也比較重視“reading”部分的教學;但是設計程序過于復雜、教學過程是一個閉環(huán);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有限;反而達不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筆者參見過很多公開課;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不會留給學生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成為課堂主角的現(xiàn)象特別嚴重。事實上;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存在很高的相似性;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通過長期經驗積累;總結出高效的教學辦法;能夠給學生恰當?shù)臅r間去拼讀課文、理解課文和總結課文;最終能夠完全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基于此;筆者認為;英語教學者也可以充分借鑒于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在文章閱讀中要留給學生恰當?shù)臅r間品讀文章;想象主人翁的經歷并理解其心情;然后將這種心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英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進入課本中所營造的意境中;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等。
3.設計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深挖文本。教師要為學生設置更多的開放性問題;使學生在“reading”的學習中能夠主動挖掘文章含義。以九年級上冊Unit2 Reading 為例;教師可以以該部分內容為重點;設置有關“when”“where”和“how”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通過這種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等。英語教師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問題設計:1930:born in(?)the USA ;1936:took his(?);1946:received his student(?);1955:became(?);1966:went into(?) with David Scott;1969:became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這樣的問題設計就引導學生必須深入閱讀文本;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因而鍛煉了深層閱讀的能力。
4.加強閱讀過程中與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閱讀獲得有關信息的過程屬于個體行為;而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交流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屬于群體行為。開展群體活動的好處是可以解決個體信息差異;促進個體的深層次思考。同樣以九年級下冊“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向學生講解完有關內容后;會給學生恰當?shù)臅r間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文的再次閱讀;并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互相討論和交流;然后筆者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一些開放式的提問等。在恰當?shù)臅r候;提高問題難度;這時候就可以使學生強化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各小組自行設計問題;然后 讓另外一個小組進行回答;這種方式既增加了課堂的興趣性;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柇h(huán)節(jié)結束后;筆者還會根據(jù)內容安排一個作業(yè);即讓每個小組挑選2名學生進行主人翁的扮演。學生想要完成此項任務;必須熟悉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掌握課文深層次含義。只有各小組都完成了精彩的表演;才能說明他們完全理解并掌握了該課程內容;筆者也就完成了該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魏瑜.培養(yǎng)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