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卓慧
摘 要:教材是教師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依據,部編版教材其在綜合性學習此模塊,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立足此要求,我嘗試利用細化指導,傳授方法;分解目標,注重訓練;浸潤文化,潛移默化等策略組織教學活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
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資源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且學習資源、學習渠道等都在展現新的特征。以此發展為切入點,部編版教材加強了綜合性學習此模塊,旨在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的輔助下,提升語文素養。分析我們所使用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在綜合性學習模塊實施過程中,其強調教師對學生的自學指導。在教材編寫特點的指導下,我在組織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就如何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進行了探究,積累了以下策略。
一、細化指導,傳授方法
建構主義指出,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的過程中,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腳手架,以此使學生在此起輔助下,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逐步地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立足于此,我在組織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嘗試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我的語文生活”此活動中的第一個環節“正眼看招牌中”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合作、學習,我精心地設計了實踐調查和整理交流這兩項活動。其中,在實踐調查活動中,我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結合此次活動主題,為學生布置了調查任務:自主地選擇一個街道,將道路兩旁商店的招牌名稱記錄下來。記錄方式不限定,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如繪畫、拍照等。在記錄招牌名稱的過程中需要留心觀察,是否存在錯別字,是否符合語用規范、是否違反了書寫要求等。如果發現了有諸如此類的問題,則記錄下來,并向商家反饋。在學生調查之后,我鼓勵其就所調查的內容在小組中展開整理和交流:首先,要將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錯別字、語用錯誤等問題,統計下來,就此在小組中展開交流。其次,要對自己所記錄下來的商店招牌進行根類,發現各類商店,如服裝店、食品店等招牌的語言特點。最后,在整理信息中,選擇一種類型的商店,為其設計一個招牌名稱,并對此做出評價。在這樣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參與中,學生經歷了“分組—記錄—反饋”和“分組—制表—統計—分類—總結—評價”這一系列的過程,有利于其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搜集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開拓視野,同時還可以掌握學習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
二、分解目標,注重訓練
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納認為,個體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立足于此,打破知識灌輸的限制,以多樣的方式使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獲得多元發展,借此提升其綜合能力。就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模塊內容來看,其包含著對學生的能力訓練要點做出了明確的劃分,且每一個單元各有側重。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水壺,教師要想使學生真正地參與訓練,獲得語文能力的發展,其立足每一單元的側重點,對其訓練目標進行分解,從而進行重點培養。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在組織“有朋自遠方來”此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我將做自我介紹作為重點,以此使學生充滿自信、聲音洪亮、語速適中、邏輯清晰地接受自我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在組織“少年正是讀書時”此活動的時候,我則引導學生耐心地傾聽他人,在聽的過程中可以用眼神、微笑等做出回應,同時就自己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但不要隨意地打算他人,以此使學生在參與中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這樣明確的目標作用下,教師的教學不僅具針對性想,學生還可以在參與中獲得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發展,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三、浸潤文化,潛移默化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改進,其強調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且,該套教材在實踐性學習此模塊還增加了的大量的文化內容,旨在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開拓視野,實現文化素養的發展。基于此,教師在組織實踐性學習活動的時候,要打破活動本身的限制,深入其中挖掘文化內容,從而在豐富活動內容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會為學生補充資料,以此使學生在豐富的故事、文學作品等輔助下,自主感知其中的文化內涵。以“有朋自遠方來”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為學生布置了搜集與此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或者搜集與之類似的成語,并在后面備注上出處,從而使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同時在無形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之,在組織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教材編寫特點,對學生給予指導,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詳細劃分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體驗中實現聽說讀寫發展;引入文化資源,使學生在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借此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志滿.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的設定與管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Z2):118-120.
[2]李文霞,趙立來.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