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國慶
最近在看詩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戴復古的《除夜》,滌掃茅舍,輕焚清香,生火鳴竹,守歲開筵……剎那間,我有些恍惚之感,對詩中所展現的極富情趣、平凡熱鬧的春節生活有了一些共鳴之情。
春節,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著多種意蘊。春節,對于炎黃子孫而言,是一個最溫馨,最愉悅的節日;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份最濃郁,最美麗的鄉愁。它承載著家人相聚的歡聲笑語,暗含著人們辭舊迎新的憧憬與希望。“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道盡了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訴說著文人士子的惜時如金;“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彰顯了普通百姓的辛勞與歡欣。
仍然記得總角之年時,每當臘月的腳步臨近,小小的我便開始為種種年味欣喜不已。即使那年味細若游絲,但已足以牽動我的心弦。一碗美味豐盛的臘八粥就預兆著春節的帷幕已被緩緩拉開了帷幕……
那時最喜歡的是家家戶戶蒸饅頭的時候。因為蒸的饅頭比較多,往往都是幾家“合火”,在一戶人家蒸。頭天夜里,其他人家就要把準備好的面和餡料全部運到那戶人家里。接下來幾天,這幾家的女人們就開始在灶前有聲有笑,分工明確地蒸饅頭,男人們就在廚房外面兢兢業業地準備蒸饅頭的柴火,孩子們就只需要準備好空空的肚子去品嘗熱騰騰的饅頭。在饅頭蒸好的那一刻,煙霧繚繞,饅頭的美味彌散開來,空氣中氤氳著沁人心脾的那種濃濃的年味;今年春節,我在家時,對于年味的感受就明顯就不如以前強烈。現在家家戶戶在蒸饅頭時,都是“自食其力”。餡料沒少,步驟沒變,煙氣依舊盈漫在廚房中,但蒸出的饅頭卻好像少了一份特有的韻味。看著母親自己獨自一人在廚房中忙碌,我站在空曠的夜空下,不禁有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悵然若失感,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無力之感。
小的時候,在等待除夕來臨的那段時間里,大人們置辦年貨,買雞鴨魚肉,新衣新帽。而我們小孩子們就是整天三五結群地聚在一起,用每日的歡聲笑語來迎接新的一年。每天下午,幾個好友在小樹林里見面,往往總會有一個人偷偷地帶著火柴或打火機。把手里的炮仗插進泥土中,(雪地里更好)小心翼翼又緊張興奮地去引爆它,然后像疾走的驚蛇一般,迅速逃離“作案現場”,雙眼放光,豎起耳朵聆聽那聲清脆的炮響,隨著“砰”地一聲,臉上的裂開了笑靨;而現在兒時的玩伴都已長大,春節時,大家雖都在家,但彼此之間的聯系卻已是斷斷續續。在家時的我,每天和電子媒體作伴,或百無聊賴地去翻自己的消息與新聞,或手里拿著一本書,蜷縮在床上,獨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言自語地訴說著書中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面對家長讓自己出去玩的逼迫,還美名其曰地以“我在學習呢”為借口,自己為自己隔斷了與兒時玩伴交流的羈絆,只能獨自一人承受著“越長大越孤單”的魔咒。
記憶中的春節漸去漸遠,歲月為我留下了溫馨與歡笑。固然年味的缺失是大勢所趨,但人們并未因此而垂頭喪氣、敷衍了事地去過春節。或許就是因為在春節中,人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濃濃的世間感,體驗到現世生活的歡樂與愉悅,而這也正是春節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