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穎
摘 要:“師者,人之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對學生道德品質、對學生接受教育、對師生關系都有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內外形象,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從而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神圣的稱號。
關鍵詞:內外修養;要點;教學;收獲
內外兼修:古代說內指的是文,外指的是武,即指的是文武全才。有時也指代武俠小說中的內功和外功。后來這句話引申為內指-人的內心即今日的精神面貌,外指-人的外部才能即文才和武才。那為師者,內外兼修也,可以理解:(外修)應當是教師形象、行為應集朋友、導師、楷模為一身,體現“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內修)言之:”教師要能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知識去武裝學生的頭腦,用自己的心靈去呼喚學生的心靈,成為廣大學生尊敬、信服、愛戴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才可謂:為師者,內外兼修也。
一、為師者,理當內外兼修之 外修
(一)修行—教師形象,行為
周總理就讀過的南開大學里曾有一面立鏡,鏡子上方懸掛著“容止格言”。內容是“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
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教師形象是什么?三尺講臺,整潔的衣著、端正的外表、優美的語言、優雅的風度、文儒的氣質、和諧的動作表情、工整瀟灑的板書、活潑開朗的性格以及謙遜寬容的態度,不就是教師的道德品質、教學態度、思維特點、言談舉止、儀表風度等各種素質在教育實踐中的綜合表現。這種形象一度被人們譽為美好、智慧的化身:“紅燭的精神”。
學校是學生長知識、提高思想品德的重要陣地,這個陣地需要學校黨政領導、以及有一定責任心和事業心的教育工作者來占領。眾所周知,教師作為一種高尚的職業.不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承擔著“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教師的形象如何,不僅反映著一個教師的素質,而且也對學員起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實踐表明,教師作為朋友,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作為導師,應當知識廣博、循循善誘;作為楷模,應體現一種標準,古語有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二)修技—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善于引導與總結
俗語:教師是吃開口飯的。其魅力所在就是教師的語言技巧。“非禮勿言”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不合乎禮儀的話不要說,使用規范、正式和文明的語言,應當是每個教師必須具備的,也是基本的技能。
(三)修行,修技對學生的影響
1、師生關系的影響:形象好,行為好的教師,大多數學生會對之產生一種欽佩感,師生關系容易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縮小教師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同,有利于學生真實個性的顯現。相反,對形象差、行為的教師,學生會產生“離他心理”,甚至產生厭惡感,自覺或不自覺與之疏遠,使得教師的教育教學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學生對教師總會產生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使他們在觀察教師時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的一件小小善舉,會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欣喜;教師的一點小小瑕疵,則會使他們產生莫大的失望。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教師工作有強烈的示范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2.對學生接受教育的影響:一個班級都有數名任課教師,學生對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態度是不同的。對有些教師,學生會自覺地接受他們的教育,而對有些教師則心存抵觸,拒絕他們的教育。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形象對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影響。對形象好的教師,學生會認為其“言真可信,行正可效”,因而“度德而師之”(孟子:吾從而師之德)。對這樣的教師的教育能自覺接受。相反。對行為差的教師。學生會認為他的話不值得聽、不值得信,更談不上仿效。教師一旦失去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教師的人格在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中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不僅能誘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而且在學生整個人生中,會起著持續不斷的鼓舞作用。相反,形象差的教師所表現出的工作懶散、治業不勤及道德品質上所表現出的疵點,也會影響學生,當然是不良的消極影響。為師不正,很難談得上培養出道德高尚的學生。
二、為師者,理當內外兼修之 內修
內修的平臺在哪?課堂外之:用心良苦—課后。內修的舞臺在哪?課堂。課堂,每一個教師都太熟悉的一個詞。課堂是什么?課堂至少應該有三層含義: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二、課堂是教師育人的主陣地——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三、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家園——師生的精神生命在課堂得到共同的滋養。基于這樣的基本認識,專家認為,有效課堂一定表現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一定表現為教師精心的組織和藝術的引導;一定表現為師生充滿生命活力的互動……所以,一言堂肯定不是有效課堂,僅僅關注知識或技能的也不是有效課堂。可見,課堂是否有效,更關注教師激發可持續發展的能量。自古有云:“功夫在詩外”。也就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內修。
(一)修文—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展知識面
古人有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強調學生的學;古人又有言:“名師出高徒,高師出俊徒”。強調教師的教。那聚焦課堂就不是一種局部思考,而是一種以課堂要素為核心的系統審視;有效課堂不僅是課堂的問題,而是要凝聚多方的智慧讓40分鐘爆發更多的能量。有效課堂意味著有效教學、有效教育、有效管理,意味著發現人、尊重人、發展人,意味著生命的意義真正得到實現。
(二)修智—課堂之內:眼觀四方談應變
通過自己僅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課堂教學從某種角度上看,就像一出舞臺劇,教師是其中一個主角,學生是另一個主角,一唱一搭,有問有答,才是一出好戲。在教學課堂內,教師應該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隨時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不斷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調整教學進度和授課速度,而不是照本宣科,把教案內容一五一十的還原到課堂上,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張立旭 張景春 朱孔東著 《教師的形象與魅力》;
[2]普頓著《當代教師的形象》,《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7年11月第11期;
[3]薛福連著《教學研討》中《如何塑造職校教師的形象》,2004年10月;
[4]李鎮西著《做最好的教師》;
[5]鄭杰著?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6]秦衛剛著《文教資料》中《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淺談教師的形象》,2009年11月下旬刊;
[7]郭志明 沈志沖著《教師修養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