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要:新民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群”的觀點,從公德缺失與私德墮落,政治能力低下,缺乏權利與義務意識,缺乏進取、尚武精神與毅力,缺乏自由自治及群體思想這五個方面做出的對國民劣根性的分析揭露以及對培養新民的號召。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積極意義表現在直接號召性和強烈啟蒙性、高度思想性和重視個體價值;不足之處表現為以民族優劣論作為思想依據和片面激進及脫離社會實踐。
關鍵詞:梁啟超;新民思想;研究
一、內容
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產生源于內憂外患及國民素質低下這一時代背景,其思想的理論淵源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進化論思想。
何謂新民?梁啟超在第三節《釋新民之義》中指出“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1”即肯定了國民獨具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才要“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2”至于要取長補短的內容,不僅是政治、學術、技藝,更應該是民德、民智、民力。
(一)公德缺失與私德墮落
公德,即人人相善其群;私德,即人人獨善其身。公德和私德本是德的兩個方面,私德是公德的基礎,公德是私德發展的更高境界。
梁啟超指出當時中國的狀況是“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闕如”3,且“私德之墮落,至今日中國而極”4,并指出了私德墮落的五條原因,提出要沖破輕公德的束縛,在新時期重建有利于群體的新道德,重新倡導公德;要重塑私德,必要正本、慎獨、謹小。
我認為,私德和公德應位于同等重要之地位,梁啟超先論公德,原因應在于指出公德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長期被忽視的嚴峻狀況以及在新時期被重新提倡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后又詳細對私德展開論述,目的在于強調私德的重要性,缺少了私德就難以培養公德。作為新民,首先要培養自身的私德,而后要樹立“群”的觀念,相善其群,在自身優良私德的基礎上培養公德,做利群之事。
(二)政治能力低下
梁啟超通過分析各國發展歷史和對比各國發展狀況,得出政治能力對優勝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一結論。梁啟超以進化論作為思想依據分析了當時中國人政治能力缺失的原因,并針對當時社會現狀,對提高國民政治能力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分業不遷,使人人有所專長;二是互相協助,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群體要放棄彼榮我敗之觀念,要共存保國第一之思想,共同致力于國家的建設。
梁啟超確實指出了當時國民政治能力低下的現狀,并從政治、經濟、戰亂等方面指出了其原因,但歸因中有較強的進化論思想,缺乏客觀性,其原因也因而不具有可推敲性。
(三)缺乏權利與義務意識
梁啟超高度強調了權利意識的重要性,甚至引用了楊朱的觀點:“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以此極端的、“疇昔深惡痛恨”的言論來強調維護自身權利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當個人有了強烈的權利意識,當國家受到侵犯的時候,才會有強烈的痛感。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存在的,權利起于強勝,勝起于競爭而優,而優者必由于其在群體中所盡義務分量之重。
要培養人民的權利意識,政治家勿摧壓權利思想,教育家要養成權利思想,個體要各自堅持權利思想。要讓人民履行對群體的義務,就要讓每個個體都享有群體的一份權利。
只有當群體中每一個體都高度重視自身權利,才會有維護群體權利的意識,如此才能保障群體的權利不被侵犯;反之,要想讓群體中的每個體都有維護群體權利的意識,盡到對群體的義務,就要讓每一個體都享受到群體中的一份權利,如此才能保障個體的權利不被侵犯。
(四)缺乏進取、尚武精神與毅力
梁啟超通過對比當時各國的發展狀況,得出歐洲民族所以優于中國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富于進取冒險精神。并通過大量例子論述此觀點,而后指出產生進取冒險精神的關鍵在于希望、熱誠、智慧、膽力。除了進取精神,梁啟超認為中國人還缺乏尚武精神和毅力,這是“國民性質缺點之最可痛者”。
梁啟超提出這些觀點的主要依據在于對中國和歐洲民族的歷史及現狀對比,在當時能給人以強烈的思想震撼,具有極強的新民號召性,但仔細推敲下不難發現,為達到揭露國民劣根性的創作目的,整個論述過程都帶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
(五)缺乏自由自治及群體思想
梁啟超指出,文明自由不同于野蠻自由,自由應在法律之下,強調了自由的相對性。再者,自由應該是精神上的,心中之奴隸的解脫是不能由他力解決的。
梁啟超認為,世界中最富于自治力之民族,為盎格魯撒遜人。法律為自治提供了有效保障,自治之極者,其身如一機器然。自治有兩個層面,一是自身之自治,二是一群之自治。而當下國民和國家不僅都缺乏自治,還缺乏自尊,因而不能自治、自立、自牧、自任。
除自由、自治、自尊外,梁啟超還指出合群的重要意義以及國民缺乏合群觀念這一現狀。而國民合群思想缺失導致舍公敵大敵不問,惟斤斤計較于本團,知小我而不知大我,只知有自由,不知有制裁,人人對抗與孤立,不能統一。
梁啟超對自由的論述的劃時代意義在于他對相對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強調,這種自由的觀念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值得被提倡和追求的。梁啟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民缺乏自由、自治、自尊和群體思想,并且始終在個體與群體這兩個層面上進行論述,指出了只有個體先具有自由自治和自尊的素質,群體才能達到相應的層次。
二、積極意義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無論在當年還是在百年后的今天,都具有極高的啟蒙價值和思想價值。
(一)直接號召性和強烈啟蒙性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具有直接的號召性和強烈的啟蒙性,這與其文體結構和行文風格息息相關。《新民說》于當時最主要的創作目的是啟蒙民眾,故其中的20篇論文既獨立成篇,以標準的論文結構呈現,運用了大量的舉例論證,又共同構成了整個《新民說》的體系。其中運用了大量情感豐富、極具感染力的語句,產生了極強的說服力和號召力。梁啟超通常在文章中加入大量情感色彩強烈的詞句,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更是會通過運用號召性的語句來達到啟蒙的作用。如《論私德》一文中言:“嗚呼!豈不然哉!豈不然哉!并世之中,其人格最完美之國民,首推英美,次則日耳曼。1”又如《論自治》一文的末尾言:“吾民乎!吾民乎!勿以此為細碎,勿以此為迂腐,勿徒以之責望諸團體,而先以之責望諸個人。1”其中每一個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標點和詞語都強化了文章的直接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增強了其啟蒙價值。
(二)高度思想性
“新民”是《新民說》創作的最重要目的,其中的許多思想直至今日仍值得深思。從梁啟超針對國民劣根性各個方面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到,許多原因具有共性,如受到外來侵略、受到本國專制政體的影響等,這些原因在今日已經不復存在,但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應該鄭重地反問與思考:到今日為止,中國國民“新”了嗎?中國國民達到了“新民”的標準了嗎?換言之,端正國家思想、形成正確的權利義務觀、提高國民政治能力、培養國民自由自治與群體思想,這些新民目標的完成仍然在路上。
愛國主義是當前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愛國首先要有正確全面的國家觀。根據梁啟超的國家思想,只有對于一身、對于朝廷、對于外族、對于世界而知有國家,方為具備了國家思想。詳言之,人人要自知相互團結之道,要明辨政府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外族當前絕不相讓國家利益,積極對待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如此方有真正的國家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有此全面的國家思想對國民素質的要求都是極高的;在任何一個時代,國民只有從這幾個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國家思想和定義愛國的標準,愛國主義才能真正培養起來。
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存在的。梁啟超指出,“昔之頌君德者,皆以免征減賦為第一仁政。泰西諸國則異是,凡成年者皆須服二三年之兵役,而民莫或避;租稅名目如鯽,其歲納之額,四五倍于我國,而民莫或怨。2”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究其原因,中國古代專制政體下,人民是不享有國家權利的,既從未享受過權利,何以有承擔義務的意識?要讓個體履行對群體的義務,首先要讓個體享有群體中的一份權利。作為群體中的一分子,要有履行義務的意識;作為群體的領導者,更要讓個體的權利得到落實。
新民思想中涉及到了相對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觀念,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由、自治、自尊不僅是新民和強國的重要途徑,更是獨立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憂外患交織的百年前的中國,新民是第一急務。但在已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今日中國,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對獨立人格的培養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
(三)重視個體價值
在當時有識之士普遍追求物質和制度層面近代化時,梁啟超把關注點集中到了國民素質上,他的新民思想把人的近代化問題擺到了突出位置,指出了個體的重要意義,這在中國傳統幾千年的思想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提出的,目的是國家發展,可尋求國家發展首先要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優秀品質,因此,在梁啟超的新民思想中,總是將個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先談個體再談群體,群體的發展是最終目的,個體的發展是必要途徑。如要求一群之自治先要一身之自治,欲求國之自尊必先自國民人人自尊始。
梁啟超新民思想中對個體價值的重視可謂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不僅在當時有識之士重視物質和制度層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將對個體思想的關注提升到一個劃時代的高度,又對之后的五四思潮有所啟發。
三、不足之處
(一)以民族優劣論作為思想依據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根源于民族優劣論的,因而對國民劣根性的分析及歸因缺乏客觀性。各民族的優劣在當時確實是事實,但在今天看來,未免有失偏頗。如其中所論述的“白人之優于他種人者,何也?他種人好靜,白種人好動;他種人狃于和平,白種人不辭競爭;他種人保守,白種人進取。3”通過民族性格的對比,得出民族性格決定民族優劣的結論,但這個結論實際上是將民族性格與民族現狀優劣進行主觀上的聯系而得到的,邏輯并不嚴密。若好靜、狃于和平正是某個民族之性格又當如何?或許這樣一個民族在“天演界”中會難以逃脫其他“優等民族”的民族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淪為“劣等民族”,但是絕不能說這樣的民族本身就是劣等民族,不能說好靜、狃于和平本身就是劣等品質。
在其它的文章中,梁啟超也是通過將各國的歷史和現狀進行簡單對比而得出國民在各方面具有劣根性的結論,并主觀認為這是由于當時的“優勝國”具有某些如進取冒險、毅力等品質所造就的。其中民族優劣論和進化論的思想使文章帶有了強烈主觀性,因而文章的論述邏輯欠缺嚴謹性。
(二)片面激進和脫離社會實踐
梁啟超對國民劣根性的評價與批判過于片面與偏激。一方面,他通過簡單的現狀對比和以民族優劣論作為思想依據而得出的關于國民劣根性的結論未免缺乏嚴謹性,導致思想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他片面夸大了國民品性對國家的作用,忽視了影響國家力量的其它重要因素,且片面看待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平等思想、進取精神等,這體現出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再者,梁啟超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過于激烈,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其“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的思想原則。
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片面激進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對國民劣根性問題的歸因與分析的片面性,忽視了國民性受各個時代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是一味地將國民素質低下的原因歸根于封建理論、封建家族制度以及政府的腐朽等。因此,梁啟超的新民思想也脫離了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實踐。
四、結語
“新民”即國民性的改造。梁啟超雖然不是第一個提出國民性問題的人,但他的新民思想影響廣泛且深遠,一度成為當時社會的學術熱點,也為近代啟蒙思想奠定了基礎,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思想和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
[2]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3]王萌萌:論梁啟超的新民思想[D],黑龍江大學,2016年
[4]吳小娜:梁啟超新民思想及其意義探析[J],《蘭臺世界》,2015年第25期
[5]崔婉瑩:解讀梁啟超的新民思想[J],《卷宗》,2018年第12期
注釋:
[1]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9頁
[2]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10頁
[3]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19頁
[4]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26頁
[5]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32頁
[6]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120頁
[7]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102頁
[8]梁啟超:《新民說》[M],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第1版,第14頁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