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書 高 峰摘 要:在互聯網急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迎來了信息化的時代,大數據這一概念已經走入了大眾視野。從廣義上來看,大數據就是從海量的信息中挖掘數據,并且進行統計、整合、分析以及利用等工作。這種新型的信息技術類型多樣,利用價值非常大。在這種大數據背景下,很多的行業受益良多,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其中高校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由此開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創新。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高校圖書館是供學生、教職工等人員查詢資料以及閱讀的重要場所,它本身就聚集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其特性決定了應用信息技術的適宜性。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實現信息化不僅能夠深入挖掘用戶的信息,而且能夠有效篩選重要資源,提高對學生和教職工的服務質量,對于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大數據背景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信息化的意義
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群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需要在圖書館中挖掘有價值的資源,并將其應用到教研工作中,學生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開闊視野的同時,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在高校圖書館愿有的圖書管理中,教師需要個人在大量的圖書中尋找所需資源,這樣既難以準確找到相關的文獻,而且費時費力,效率非常低。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創新了圖書管理模式,構建了專門的網絡文獻檢索渠道,從而提升了查閱文獻的效率,有效拓寬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此外,圖書館在圖書信息的管理上會存在很多的困難,其中采購環節相對較難,往往會存在主觀意識采購和集中采購的行為。這種方式一方面會影響采購的質量,難以滿足很多學生對圖書的需求。另一方面采購的效率也會受到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圖書損壞現象。而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信息化能夠深入挖掘有效信息,滿足師生的實際需求,而且可以整合資源,應用智能化的采購模式,大量的圖書資源能夠在網絡上實現共享,服務面大大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更加廣泛。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深化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信息化構建理念
理念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大數據背景下開放的思想能夠推動高校圖書館管理向信息化推進,因此首先要在理念上進行創新。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者要在大數據背景下,深刻認識信息化的重要性,樹立圖書管理信息化的建設理念,積極引入先進的思想,使白身具有“互聯網+”的思維。當下,針對圖書管理,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師生的需求,因此,圖書館管理人員要能夠適應現代化圖書管理模式,將圖書管理目標向大數據、資源利用以及信息挖掘等方面轉變。為了推動圖書館向信息化轉變,要充分利用大數據、電子商務等高新信息技術,促使圖書管理能夠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信息管理人員要特別注意正確理念的建立,要勇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高校圖書館信息管理力度,提升服務質量。
(二)利用大數據整合高校圖書館圖書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在原有的圖書管理中,大部分的藏書屬于紙質資源,能夠利用的電子資源非常少。一些購置的圖書常年在某些角落擱置,難以得到利用。一些圖書由于沒有明確的信息記錄,重復較多,這造成了圖書館資源的嚴重浪費,相關的圖書資源無法發揮自身價值。而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對圖書管理實現信息化,可以整合和優化資源,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地域中購置圖書資源共享庫,從而推動圖書資源得到充分的傳播,向更廣的方面發展。而且利用信息技術文獻能夠通過網絡實現快速查閱和傳遞的需求,電子閱讀的設立,促使各圖書館資源進行交換,使圖書資源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信息化的圖書管理模式也滿足了個性化的需求,大大增強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效果。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圖書管理系統
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對圖書的管理逐步向信息化、數字化以及網絡化轉變,但是信息的互相傳播和大量信息的利用方面,還存在潛在的問題,即圖書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這對于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是巨大的挑戰,需要管理人員利用先進的技術來優化圖書信息管理系統。在具體的操作中加強圖書館系統硬件的投入,保障硬件系統足夠安全。此外,針對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設置詳細的制度,使圖書館資源的利用,包括查閱、下載、共享等行為都有明確的制度作保障。
四、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提供師生查閱資料、獲取知識的重要基地,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對于圖書的管理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轉變。這不僅增強了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的便捷性,同時整合了資源,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圖書管理人員的壓力.,因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針對圖書館管理信息還處于發展階段,要實現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始終保持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大數據來整合有效資源,并且要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增強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從而有效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葉崢嶸.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9):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