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通過實踐教學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出適宜高等學校應用化學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應用化學;實踐教學;能力教學
1 專業培養方案
應用化學專業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而開辦的具有理工結合特點的應用型專業,多年來,本專業為能源、化工、環保等領域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1.1 專業定位
應用化學專業秉承學校“實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立足于化學化工應用,以有機--高分子方向、金屬腐蝕與防護、能源與環境催化、精細化學品化學方向為重點,以理為主、理工結合,實施適應遼寧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寬口徑應用型教育”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2 培養目標
應用化學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能夠較系統、扎實地掌握應用化學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受到較系統地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生產技術初步訓練,熟悉化工設計和產品研發過程,了解應用化學專業前沿動態,能在化工、材料、應用化學、工業分析、化工產品檢驗等領域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或中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生產技術與管理、教學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3 課程體系改革情況
2012級及以前的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側重于學生在化學產品和實用技術的開發與研究知識的培養。2013級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為應用拓展型高素質人才,側重在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方面能力的培養。自2015級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培養具有自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及創新能力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將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學時)增加至總學分(學時)的35%,強化了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的內容。
2 教學模式
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并全方位全過程地參與學校管理、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明確了應用化學專業四個新方向,與多家企業落實了實訓基地;加快中試基地建設,促進實驗教學平臺共享,與企業共建人才需求信息網,擴大帶薪頂崗實習戰果,建立大學生創業風投基金等。
2.1 教學方法
探索講授與課堂討論結合的模式,加強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充分運用網絡資源,通過專題討論、小課題報告等形式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獨立思考。
2.2 學生學業水平評價改革
理論教學的平時成績以課堂練習為主,加上課堂提問,課前預習和課后輔導答疑的檢查。實驗教學進行操作能力的考核和實驗結果的評定。課外學習效果則以課程論文進行評定。實驗考評體系將平時考察、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報告有機結合,既有理論的反映,也有實踐教學過程的記錄,通過該過程規范了學生成績評定的客觀公正。
2.3 實踐教學
應用化學專業的實踐環節形成了包括實驗課程、理論課程中實踐環節、創新創業教育、小學期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的一個完整體系,同時,實施了“專業實訓+專業方向實習+全國化工設計競賽+畢業論文”的多層次立體化實踐教學新模式。
2.4 畢業論文
充分發揮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使學生研究出的成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指導教師雙師化。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雙師型”教師指導畢業論文,同時聘請企業工程師做畢業答辯組成員,參與畢業生答辯。
3 結束語
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不斷提升。學生在全國“化工設計大賽”“師范生技能大賽”“‘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中屢獲佳績,有76人次在省市以上競賽中獲獎,共獲得獎項39項;考研率連續多年30%以上,尤其2017年達到47.46%;就業率高,五年來始終保持98%以上,為各地區初高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化學化工相關企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談曉輝,張建智,關小舟,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5):25-27
[2]鞠志宇,陳新華,賈曉紅,等.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1):74-76
[3]阿不都卡德爾·阿不都克尤木.等.西部邊緣地區高校化學專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探討[J].化工時刊,2017,31(5).
作者簡介:
付雅君(1980- ),女,漢族,遼寧丹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復雜礦物的綠色分離技術。
項目資助:
沈陽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培育項目(CCCE-2018-JG-01)資助。
Sponsored by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CCCE-2018-J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