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村電商的發展日新月異,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焦點。經過多年發展,濰坊農村電商的問題逐漸顯露。如何從市場、人才、平臺及政府角度應對這些問題,成為解決濰坊農村電商發展瓶頸,促進農村電商大發展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濰坊;農村;電商;對策探討
近年來,農村電商的發展日新月異,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焦點。從 2014 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及農村電子商務;而到2017年,農村電商更是作為獨立板塊,得到了更高、更廣、更深入的關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企業層面,我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郵政、蘇寧等紛紛布局農村市場,如阿里的“千縣萬村”計劃已快速推進并取得一定成果。相關數據驗證了我國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17 年 12 月,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直接在業人員已經超過 305 萬人,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224萬人。據商務部大數據分析顯示,我國農村的網絡零售額在2017 年已經達到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
農村電商,即農村電子商務,目前尚無統一的概念界定。周海琴與張才明(2012)認為,農村電子商務是借助電子通訊工具,將商品投向農村市場進行交易的過程[1]。劉可在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2008)一文中,認為農村電子商務是農村經濟交易活動的新方法,是一種借助互聯網途徑的新的經貿方式[2]。綜合來看,學術界關于農村電商的概念界定,有廣義、狹義之分。
一、本文基于對濰坊市部分鄉村的調研,發現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以下問題
1、市場意識薄弱,品牌意識有待提高。濰坊地處山東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達,鄉鎮和農村經濟發展較為滯后,不同地區分化明顯。一些鄉鎮、農村,經濟好,發展好,潛力大,市場化運作和品牌建設卓有成效,如濰縣蘿卜、壽光蔬菜等,都是蜚聲全國的品牌。也有一些鄉鎮、農村,區位較差,市場意識薄弱,不善推銷經營,缺乏品牌意識。部分農村地處山區,空有青山綠水,卻不能將品質上佳的農產品轉化成市場暢銷產品。市場基礎的滯后,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不牢。
2、人才流失嚴重,電商人才奇缺。目前,濰坊的城鎮化率已突破60%,個別區縣城鎮化率(如高新區、壽光市)更高,農村人口被城鎮虹吸,人口基數一直在下降。留守農村的種植人員、經營人才老化,受教育程度較低,轉換思維困難,缺乏創新創業精神,不能使用新的工具和技術。個別有意愿創新創業,努力學習電商的人才,大多底子差、基礎弱,不掌握最基本的電商知識。而人才引進更是非常困難。
3、平臺有待完善,服務亟待提高。農村電商的服務商主要有三部分: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和電商服務配套體系。雖然全國性的B2B、B2C電商平臺,如阿里巴巴、淘寶、京東、蘇寧等,在農村市場早有布局,且占據農村電商的半壁江山,但很難完全滿足需求。目前濰坊還沒有形成針對性的農村電商平臺,農戶對電商平臺的需求很大,需要建設、運營更多的平臺來銷售農產品。另外,已有平臺的重復率較高,盈利水平低下。很多平臺前期有所投入,后期運營欠缺,缺乏持續發展的能力。
4、政府扶持不足,缺乏力度和抓手。各級政府對農村電商的幫扶由來已久,很多地方政府響應國家號召,缺乏研究、急于求成地出臺各項政策。有的地方政府為應對績效考核,盲目推出農村電商“特色”產品,忽略電商理念普及和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農村電子商務政績化、泡沫化現象。
二、為應對以上問題,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予以應對
1、增強市場意識,引導品牌競爭。濰坊農產品在全國享有聲譽,應進一步增強市場意識,參與市場競爭。如引導農戶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這有利于規范種植、科學種植,達成規模效益。再如,引導鄉鎮農村集團化、渠道化經營,整合數據、供銷、郵政、物流平臺,對接多方渠道。既要線下,也要線上;既要B2B、也要B2C,即既要面向中介平臺,也要面向終端消費者;既要國內市場,也要跨境電商。總之,增強市場競爭力,引導渠道多樣化,為電子商務發展培育堅實基礎。
另外,山東乃至全國的農村電商,有很多成功樣例。濰坊農村電商發展要向標桿學習,夯實基礎、做大做強、培育品牌。
2、提升人員素質,重視人才培訓。基于人才引進較為困難的現實,農村電商發展應主要依托本地人力、人才。重點放在:改變農戶的意識觀念,提升農戶的電商技能。重點孵化、培育一批電商企業和電商人才,以期達到示范作用。本次調研依托國家“鄉村振興”計劃,組建工作對農村發展進行定點幫扶,重點工作之一便是發展農村電商。其中,青州市王墳鎮政府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合作,開辦了鄉村振興——電商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強平臺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尤其是解決物流成本高、網點少的問題,需要創新對策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既要加大投入,加強平臺建設,又要控制成本,努力提高效益。同時,政府和企業部門還要提高服務水平,實現縣域、鄉村服務標準化、同質化。
4、政府有效投入,做好引導、規劃。首先,政府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有目標地做好規劃,引導農村電商有序發展。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基礎薄弱農村電商的發展很容易成為“一陣風”、“一陣熱”,不能有效改善現狀。其次,要立足實際,重視機制建設。要充分認識到,部分鄉鎮農村農戶參與度低、人才缺乏、品牌建設滯后等現狀,不能只去推廣電商平臺,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加強農產品標準、供應鏈體系、組織管理體系等電商體系建設。此外,還要加大對相關產業、衍生產業、突出企業或個體的幫助或扶持。
總之,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方興未艾,還是一片機遇的“藍海”。只要能審視現狀、解決問題,濰坊乃至全國的農村電商就能迎來大跨步的發展,為全國三農發展貢獻時代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海琴,張才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2,(01):17-19.
[2]劉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8(06):171-174.
[3]郁曉,趙文偉.生鮮電子商務縣域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探究——基于遂昌 2.0 模式的剖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4(04):47-54.
[4]程紅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式選擇——農戶為生產者的研究視角[J].江蘇商論,2014(11):28-31.
作者簡介:
劉人瑞(1986.03-),山東滕州人,男,研究生,講師,商務管理。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