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麗
摘 要:數學一直被稱為一大難題,中職學生基礎薄弱,對學習不感興趣,尤其在面對數學的時候,學習問題尤為突出。新課改也對中職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職數學教學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的困境,提出了有關分層教學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職教學;數學困境;分層教學法;措施
中中職學生由于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同普通高中存在一定差異,故而在教學中,不可向教導普通高中學生那樣對待中職數學課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個體,從學生出發,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本文將根據中職數學教學中的困境,分析分層教學法的具體適用情況。
中職數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學生基礎薄弱
不可否認的是,中職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在學習上有著一定困難的同學。尤其是在數學這一方面,基礎知識不扎實,對基礎的數學理論一竅不通,在過去更是沒有進行過知識系統的練習和整理。數學猶如一座大山壓在中職學生的肩上,使其喘不過氣來。
學習方法不當
世界上沒有不聰明的孩子,只有不會學習的孩子。學生在面對高難度,十分復雜的數學的時候,不恰當的學習方法很容易增加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原本的基礎上變得更加苦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學習興趣不高,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更是增添了學生對數學的厭惡。
教學模式不當
教師在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機械式填鴨式的灌輸教育。中職的學生基本上都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并且認知接受能力有限,故而無法一味的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傳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出現斷層。這種斷層在傳統的課堂中是無法輕易被彌補的。當學生長期處于聽不懂,學不會的情況時,便會選擇放棄數學,同時這種情況也會對學生造成壓力,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分層教學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適應學生情況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認識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繞開學生去單獨實行。由于教學面臨著學生學習情況斷層的情況,教師可以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等級,然后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來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考試分數,課堂接受程度和反應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等將學生分為三個或四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實行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首先要用學生講清楚這種方法的好處,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讓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去開展分層教學法的實施。當大部分學生表達愿意之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動態平衡,盡力縮小斷層而非另斷層擴大,幫助學生不斷的進步。另外,教師還可以進行周考和月考對學生隨時進行檢測,檢查在階段性的學習中是否有學生出現差錯,進步或者退步,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和獎勵,幫助每個學生將心思放在學習上,從而推動中職數學教學的進步。
制定分層目標
小的目標可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上長久的堅持下去。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分別制定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之路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而在制定目標的時候,要切合實際,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能給學生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故而目標的制定便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以“等差數列”這一章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教材內容分成不同程度,在有限的一節課中,后面的學生要掌握等差數列的公式,求積和求和等基礎方面的知識;而中等生在此基礎上要能夠熟練的運用這些公式并進行相關習題的練習;前面的優等生更是要展開拓展練習,將等差數列同等比數列的知識聯系起來,做到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和熟練運用等。教師在教學中制定這樣的目標,可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有所得,當有了成就感之后,學生便會對數學的學習更為感興趣。
訓練分層,鞏固成果
訓練作為學習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必不可被忽略的。當學生已經有了分層目標之后,在后期的訓練之中,也要采取分層的方法,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是連貫的。故而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需要將習題分為不同的等級,并且每個層次的習題要相互聯系,層層遞進,推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以“函數”這一章節的學習為例。針對函數的概念、表示方法、奇偶性、單調性等,應當對不同等級的學生采取不同方面的練習。基礎較差的同學便要多多練習與概念等有關的習題,幫助其進行復習和記憶;而學習較好的學生便可以進行習題的拓展練習,完善相關的知識體系,如關于函數模型的討論和函數在不同題型中如何運用等、訓練分層有助于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強相關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更進一步。
小結
綜上所出,數學作為一大基礎性學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職教師應當從學生具體情況出發,深度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各方面進行相關的改革,推行分層教學法的徹底展開。從而使得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整體參與度,推動數學課堂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字春忠.淺談分層教學法在職高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5).
[2]謝錫娟.分層教學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9,(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