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五千年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寶藏。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浩瀚的歷史文獻使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提出歷史問題,尋找歷史規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擔當意識。這也是對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的實踐。顧炎武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是家國情懷在不同時代的經典表達。現在我們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這種情懷一脈相承。每個人都要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我們在工作中不但要教育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而且要教育學生做人,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歷史課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學
例如:甲午中日戰爭前后的中國社會圖片的對比,對這樣的歷史細節,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促進作用,感受被侵略歷史。以鴉片戰爭為例,突出中外軍事力量對比,讓學生感受侵略戰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對不平等條約內容理解也更深入。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的熱烈場景,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后,北京城內照片進行對比,引發學生的深思,讓學生感受國家的安危,是與每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講到司馬遷和《史記》時,可引用教材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一句話,引發學生思考: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司馬遷為什么會說出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為了讓學生理解司馬遷的抱負,理解他為完成史學巨著而忍辱負重的精神。在學習紅軍長征的相關內容時,讓學生觀看有關長征的視頻,雪山草地的惡劣環境,四渡赤水的作戰智慧,讓學生體會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習“新舊中國外交的區別”時,讓學生認識到:“舊中國:閉關鎖國;新中國:獨立自主”。在討論中,提升了學生的憂患意識。組織學生有計劃的觀看《國寶檔案》紀錄片,引導學生感受深沉的民族底蘊,厚植濃厚的家國情懷。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表現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共御外侮、保衛家園的英雄氣概。國家被侵略都可以引發學生對國家命運的深思,可以體會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在一起。在近代,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在古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這些都是我們培養學社家國情懷的依托。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節的時候,林則徐挺身而出,上書道光帝,陳痛鴉片的危害,指出鴉片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林則徐堅決主張禁煙,前往廣東查禁鴉片。虎門銷煙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喚醒了中國人們的愛國意識,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也為后人稱贊。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歷史資料中,挖掘蘊含家國情懷情感的歷史素材。通過深入挖掘這些歷史文獻中愛國、愛家的素材,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
二.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家國情懷
對家鄉的情感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積極的家鄉情感體驗,可以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推動學生不斷努力奮進,用成績回報家鄉。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鄉土歷史資源充分融入到歷史教學中,可以很好好地豐富歷史教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故鄉的感情,常常引起人心中的依戀感情。鄉土歷史資源,是進行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題材。把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熟知的鄉土歷史,緊密相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既可以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又可以拓展歷史教學的意義。以愛國、愛家為主題,調動學生通過圖書館、教科書、網絡查找歷史資料,搜集關于家鄉的歷史資料,完成歷史資料的搜集工作。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對家鄉的了解、強化記憶,還可以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激發其熱愛故鄉歷史的情懷,實現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家鄉歷史中的著名人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引導學生把家鄉的歷史與歷史教材中的大事件聯系起來,還可以把家鄉的現狀與對未來的夢想聯系起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鄉土史料,并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凝聚學生的故鄉情結,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培養了自豪感,從而也形成了凝聚力、向心力。
三.通過班級主題活動,培養家國情懷
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開展班會演講、升旗儀式、寫作比賽、誦讀比賽等形式豐富的活動,引導同學們將個人奮斗目標與祖國需要和社會發展進步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著重介紹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并讓學生寫感悟,進行演講比賽,感受先烈們濃濃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將國家目標與青春夢想相結合,將責任擔當與當前學習相結合,鼓勵學生樹立愛國奮斗的價值追求觀。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更深地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和引導學生對飽含愛國精神的歷史資料,聽、說、讀、寫,在經典閱讀、寫作、朗誦的過程中,體會和感悟先輩的愛國豪情。歷史學科教師要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經驗,引導學生做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在講課中,充分把握歷史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歷史人物進行“家國情懷”方面的培養。加強主題教育的宣傳引導,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唱響時代主旋律,確保了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就是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責任和擔當。“家國情懷”是學生學習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動力。歷史教師們適應時代的發展,樹立培養“家國情懷”的意識,深挖課堂資源,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樣,核心素養才能在我們的課堂上生根發芽。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新時代、新時期,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心系國家命運,為“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馬清亮(1980-10),男,籍貫:河北辛集;學歷:本科;學位:學士;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作者單位:辛集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