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蕊
摘 要:何為藝術?何為藝術教育?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很遠嗎?不,藝術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藝術業越來越大眾化。藝術溝通人的情感、思想和認識。因此,藝術教育業不僅僅局限于那些藝術專業領域的學生,各行各業,年長年幼都在接受藝術教育的熏陶。藝術設計教育在中國已經是個熱門的話題,馬云曾說過說:“如果孩子不學藝術,未來三十年,他將找不到工作!”這些話有些絕對但并無道理可循。因為在未來機器可以替代人類的很多工作,唯獨藝術是機器人做不了的事。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未來快速發展的變革中被淘汰。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人生觀;精神良藥
一、中西方藝術的起源
藝術,起源于早期人類文明,興起于農耕時代。藝術,在古代指的是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漢語里面的“藝”本身就有“種植”的意思。在遠古時代,人類靠打獵為生,種植是一件十分困難且艱巨的技術。能夠把種植這件事做好,意味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英文art(藝)一詞源于古希臘拉丁語ars,大意為“技巧”,指代創造性表現的作品,也指代一門技巧(后天習得的技術),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創造性學問。
不論中西對藝術的理解和認識都有共同之處。藝術設計的淵源源自“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這首先要感謝帶給我們一切的太陽,我們居住的地區恰巧處在一個和太陽相對較好的位置,1.5公里,假如日地距離再近一點或再遠一點我們都會因為太冷或太熱而導致無法生存。太陽創造世間的一切生命,是萬事萬物的開始。
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首先具有傳承藝術的使命。如何將國內外古人的藝術高度清晰的記載、整理、轉化為有效的、便于傳播給后人的一種文化教育傳承。舉個例子,在文字被發明之前,眼睛只有通過視覺來了解外部信息,這也就造就了潛意識里對畫面的敏感度遠高于文字的特性。可以說,畫面是潛意識的母語。舉例說明:太陽就是人眼所看到的畫面符號,代表光明、希望、溫暖等意義。太陽是萬物的起始,因為太陽有了黑夜白天交替,陰陽轉換,中國古人伏羲從太陽中研究出易經中的陰陽,也就是《易經》中的乾坤。乾坤,便是天地、是萬物之源頭。
2017年,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在出席文化藝術高等教育委員會會議時再次重申將藝術與文化教育作為國家重點發展領域的觀點:讓100%的孩子接受三方面的藝術教育——藝術實踐、接觸藝術品和藝術家以及了解藝術文化知識。法國在藝術與文化教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體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法國將藝術和文化教育作為基本公民權利的思路、做法對我國進一步開展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5萬多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結果頗感意外。畢業1-5年的學生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系”,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這里的“有用”,并非是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有用,而是被藝術浸染后擁有的一種感知世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聆聽稍微復雜的音樂可以刺激人類更好的把握空間概念。孩子自幼學習彈奏音樂有益于提升智力;學校若開設1/4以上的藝術課程,將會培育出更多的優等生;若在課堂上使用藝術技巧,將能幫孩子提高記憶力。此外,優質的高中藝術課程可以降低學生的退學率及曠課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中為新時代文藝界指明了方向。就目前世界發展來看,藝術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首先藝術之于教育的意義,顛覆了大眾普遍認知的觀念。藝術是涵養身心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不是隨意被數學、英語替代的課程,科學研究發現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人的認知能力,更多的開發人的右腦;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于人的感覺、意識、思維活躍程度,因此在任何日常活動中,都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藝術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通過藝術教育在人心中種下美的種子,這個種子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可以生根發芽培育出優秀成果;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社交能力,在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學習互相合作和交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黏性交流;藝術教育有助于完善更好的人格,通過不同的藝術教育使孩子逐漸學會對色彩的認知、圖像的識別、空間構成的理解等意識,根據這些逐漸來形成圓潤健康的性格。由此可見,藝術已經不是興趣課而是必備課。藝術教育帶給我們的未知,帶給世界的未知顯然是無比奇妙的。
三、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藝術設計學的進化史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藝術、科學、藝術與科學、設計、藝術與設計、藝術設計——設計藝術。那么問題來了,藝術與設計的區別在哪?功能性是區別藝術作品與設計作品最簡單易行的理解途徑。藝術品,具有觀賞性,在我們一貫認知里,藝術品是掛在墻上的畫、擺在桌上的文玩、高聳的人體雕像……總而言之,藝術品的欣賞價值大于使用價值。設計作品便有所不同,每天清晨睜開雙眼,我們的世界便被設計包圍,身下的床墊是產品設計,手里的手機是高科技工業設計,穿的睡衣是服裝設計,通過聲音打開小米音響播放音樂是交互設計,打開空調是工業設計,穿上拖鞋是鞋靴設計,穿衣打扮是時尚設計,走出公寓是建筑設計,穿過公園是景觀設計,坐上公交車是交通工具設計等等……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追求美,注重感性表達自我;設計尊重需求,注重理性,服務人類社會。
在此引用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的觀點來解釋這個問題:我以為,藝術是藝術家在面對社會時的意志表達,其發生的根本立足點是作為個體的個人。因此,只有藝術家本人,才能掌握其藝術發生的根源。這就是藝術的孤傲與直率之處。當然,對于一件藝術作品,可以有相當多的詮釋。饒有興趣地解釋、鑒賞或是評論,甚至是將其匯集在一起,作為智慧性的資源加以利用,都是與藝術家以外的第三者進行藝術交流的方法。而設計基本上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其落腳點更側重于社會,更加偏理性。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本質。在問題解決過程——也是設計過程中產生的那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到的價值觀或精神,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動,這就是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設計中的設計》簡而言之,大藝術,小設計。
四、總結
未來,機器人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造就一個高效運轉的世界。但是情感才是世界的根本,藝術設計教育可以很好的闡釋這個問題。藝術設計教育可以給孩子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換,例如一個問題可以有不止一個答案,一個困境也可以有很多種解決方式,結果應該是具有多樣性的。所以說,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僅僅在于藝術訓練,而是在培養優秀的人格和素養,將來在面對世界急速變化的大風大浪中能夠坦然相對,不被社會所淘汰。
參考文獻
[1]無處不在的藝術課堂——法國藝術與文化教育體系,2019,(1)
[2]讓藝術教育為教育教學保駕護航,2018,(11)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設計學17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