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
摘 要:歷史是高中必修課程之一,強化歷史教育是促進歷史發展的迫切需要。它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歷史認同感,以史為鑒,打造學生健全而自由的人格。文章重點論述了史料教學法的含義和作用。并結合筆者歷史教學的具體情況,論述了歷史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運用,要充分發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分析史料;多視角切入,重視史學方法的運用;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史料教學
1 史料教學法概念的界定與作用
史料教學法的含義是歷史教師指導同學們對史料進行有效處理,開展探究性學習,汲取有效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分析能力的學習方法。一般來講,它指的是在教學中運用史料的手段和方法。用史料說話,論從史出,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的歷史狀況,強化說服力。二十世紀末期到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美國、英國都頒布了本國的高中歷史學科新課標,強調注重以史料進行歷史教育的必要性。它和歷史教育的真實目的關系密切,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史料教學法的基本方法。獨立思考、探究學習是它對學生的根本要求。
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教學過程中史料教學法運用的頻繁性。歷史是客觀發展的一個過程,無法重演或者再現。所以只能從文字記載、出土文物、歷史遺跡等方面予以研究。學生要立足教材知識,對相關史料進行分析,獲得情感體驗與切身感受;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論述本身的看法和觀點,以訓練和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就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形式而言,歷史教科書涵蓋了表格類史料、圖片史料、文字史料、數據結構等多類史料。除教科書提供的史料外,教師在補充相關史料的過程中,要添加更有趣、更形象、更富有邏輯色彩的史料。史料都要貼近課本、貼近同學們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秉持有取舍、有評判的科學態度。所以,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要從兩個層面出發,積極地聯系現實,如此以來能夠促使教師開展有效教學,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形成分析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2 史料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2.1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師是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組織者、開發者、管理者、計劃者、指導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職責。這些工作主要通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尊重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高考選拔制度來看,學生要認真學習,形成良好的歷史分析閱讀能力,準確解讀史料。最近若干年來,文綜高考歷史試題中有比例相當高的材料題,它們或為史評,或為原始史料。因此高校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采取史料教學法,滿足歷史課程對學生的顯性要求,契合高考指揮棒內在的隱性要求。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分析,方可學有所獲。
2.2 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分析史料
在采取史料教學法的過程中,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盡可能地采取和課本知識關系密切的史料,主要采用一手史料,以二手史料為補充。積極地結合社會熱點、時政,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地消除同學們和知識之間的隔閡與模式,讓他們走進、觸摸、感知歷史。針對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師要總結和梳理相關知識,立足已有結論,引領同學們向前一步;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古論今,以古觀今,找到當代與歷史的融合點,充分地發揮史料對當下和未來的借鑒價值。
2.3 多視角切入,重視史學方法的運用
劉志琴認為:“對古人,決不可由于其歷史功績而做出道德溢美,決不可因其高尚道德而拔高其事功。歷史研究者要將還原所有歷史的本來面目,當作自身的歷史研究追求。”應該在特定的氛圍、年代背景和時代特征中考察歷史,方可發現其中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其他時代之間的關系,對歷史進程的造成的影響。應該從多個視角理解和分析歷史,找到它的真實面目,以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得正確的結論和認識。
2.4 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大培養他們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和能力的力度。在開展史料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歷史課程三維目標的切實要求。比如在講授《西學東漸》時,可以借助《坤輿萬國全圖》來訓練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質疑能力。在呈現史料方面,不必急于出示該圖,而是首先呈現兩幅世界地圖,第一幅是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中國位于世界地圖的中心;第二幅是中國偏居于東方一角的世界通行版地圖。對比中國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變化,使學生形成起來的認知沖突。平時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處于世界中央位置的世界地圖,但是世界通行地區卻把中國放在東方一隅?然后再出示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論述他創作這幅世界地圖把中國放在世界中心位置的情況,如今國內出版的世界地圖以其為藍本繪制而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深入地思考:“為什么利瑪竇把中國置于世界地圖的中央位置呢?”在充分地激發同學們的問題意識后,教師可以逐步展示《利瑪竇中國札記》的相關史料,學生慢慢地理解了個中原委,利瑪竇是在迎合國內士大夫當時的“天朝上國”思想。此類史料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同學們的問題意識,調動他們的思維。學生在疑竇叢生的氛圍中分析,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在持續求證和質疑的過程中感受精彩的批判性思維。
2.5 與歷史對話,升華情感,達成三維目標
要依托史料進行教學,走進歷史,和當時的歷史事件、資料、人物和事物進行交流,感受歷史的內在魅力和時代感,促進情感升華,這也是新課標的“三維目標”之一。比如史料情境可以讓歷史變得鮮活、順應內心的強烈呼喚,激發歷史教學的強大活動,獲得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在講授《馬克思主義誕生》這節課的過程中,可以采取諸多史料,從各個視角把握材料,引導同學們與歷史人物、歷史進行對話,培養他們從多元史觀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形成科學的歷史價值觀。歷史教師應該精心地選取、運用和解讀相關歷史材料,為學生呈現有價值、有特色的歷史課,穩步達成預期教學效果。它是歷史教學中非常艱巨的挑戰。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歷史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與框架,清晰地理解史料的重要價值、史料教學法的內涵和外延,厘清雙方的內在關聯性,準確地選用史料進行教學,采取多樣化的史料教學措施,穩步豐富專業素養,鍛煉同學們的歷史辨析能力和史料掌控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成剛等.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2。
[2]郭薇薇.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史料的分類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D].2013.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