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發江
摘 要:所謂“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其實,從整體學校工作來講,本身就是要以“道德教育為首”,即使在“教學為主”的教育大背景下,“德育為首”依然是學校開設所有課程的首要任務。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化學雙基,又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教育,這是深化課程改革,有效實施立德樹人基本要求的踐行方式。因此,必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全面踐行素質教育要求的目的,使新課程的預期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育;德育;教學手段;策略
一、初中化學教學滲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有言說過:“道德是樹人的根本”。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重視化學學科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相關的科學素質和合作素質,糾正化學教學中的過分科學化傾向,是初中化學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是源于教書育人的要求。教育的本質即“教書育人”,其中“育人”就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學校教育應以德育為基礎,化學教師也應把德育放在首位;二是源于適應初中生的生理特點。初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年輕、好奇、頑皮、處于所謂的半成熟期。這種時期學生自身的特點不穩定,但同時也意味著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說是在人生道路的交匯處,需要教師將這些處于人生秉性修養形成重要階段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他們在人生事業的關鍵階段打好基礎;三是源于社會教育在道德問題上的缺失。當前,就整個社會態勢而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深刻地認識到,現在的一代學生缺少的不是物質的條件,而是缺少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缺少肩負崇高理想和雄心的歷史責任。這一切必須通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來實現。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無論是哪一門學科,都應該把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于教學過程之中,并在課堂上實施,來彌補社會教育的缺失和缺位。
二、初中化學教學滲透道德教育的相關策略
首先要找好化學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之處。初中化學教學內容相當廣泛,實際上蘊涵著豐富的與德育有關的內容。所以,在我們討論具體的滲透策略之前,從初中化學教學內容中挖掘具有德育功能的內容,找準把握德育與化學教學的結合點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這其中比如說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精神、探究意識、環境意識等等都是可以在化學課堂中進行的。諸如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化學發展史上取得的許多成就,如四大發明,和許多近現代我國化學科學家的優秀品質來滲透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把愛國主義真正傳播到學生的心中。
其次要結合具體的化學教學內容來進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比如說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相關的自然科學方法教育,畢竟相較于化學課本知識的照本宣科,實驗的過程是一種特定的研究過程,要經歷設計、實驗、觀察、記錄、處理數據、結論、評價和反饋等多個環節。這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知不覺地養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研究習慣。并且,可以在實驗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特別針對一些易燃易爆、有毒、腐蝕性強的實驗試劑或產品。為了防止實驗事故的發生,我們應該教育學生相關的安全和急救措施。例如,在一氧化碳教學中,教育學生應充分燃燒含碳燃料,注意通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燃料的燃燒教學實驗中,要告誡學生不能玩火,并學會躲避火災等等。再比如我們上文指出的通過介紹愛國化學家的事跡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畢竟學生喜歡聽故事,恰好許多化學家的生命歷程本身就充滿曲折,引人入勝,同時又發人深省。類似于我國著名化學專家侯德榜放棄外國優惠待遇,毅然回國,利用自己的知識,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侯氏制堿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技術壟斷,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之類的事跡要多講,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愛國熱情來深深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對科學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最后,要豐富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學手段。除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化學老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做好德育工作。比如說,以小組合作的探索性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特別是在在現今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合作是現代人的必備素質,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學會共存與合作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再加上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將學生分成幾個大的組。每組學生坐在一起。在組長的領導下,每個人都互相幫助學習,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形成競爭局面的前提下互相幫助,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同時,學生可以克服自私,學會交流和分享,學會理解和欣賞,并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與理解,從而形成道德教育的良好循環。
參考文獻
[1]余琦.“德美一體”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時紹軍.初中化學審美化教學模式滲透德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
[3]岳波.初中化學中的化學史教育──兼談德育教育[J].化學教育,1996(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