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軍
摘 要:本文基于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研究,運用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區域的興趣;重視地圖教學,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重視對比,突出區域特色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地理;區域認知;實踐;地圖;對比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教育轉變為更加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區域認知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在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初中地理知識架構以區域地理為主,契合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這一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方法的不同,并非所有班級都能成功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在新的教學要求下,教師更加需要轉變教學方法,應用各種方式增強區域地理的教學效果,全面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一、運用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區域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何種知識的學習,興趣的培養都非常重要,它能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讓學生在學習時半功倍。但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多講述課本上的知識,素材較老,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尚且吃力,更何況是在其中培養區域認知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地理課堂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對課本上知識的講解進行合理的設計,激發學生對該區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在“北京市”這一節,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視屏和圖片展現北京的旅游資源,如故宮、萬里長城、天安門等,通過這些或雄偉或秀麗的著名景點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還可以應用微課簡單地介紹北京市,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初步了解北京市的情況。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地圖等手段展示北京市間歇性擁堵的交通、潮汐式移動的上班族以及大家都關注的高額房價等熱點問題,并結合北京市現有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北京市應當采取的人口和城市發展策略。這樣,教師應用多媒體視屏、微課等多種形式,結合熱點問題充分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興趣,讓學生能自發地對北京進行深入的了解,間接推動了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提高。
二、重視地圖教學,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生提取地理信息和理解地理知識的有效途徑,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有著巨大的作用。但在初中教學中,因為學生初步接觸地圖這種語言,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也很難養成讀圖的習慣,這就更加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地圖的教學,通過不斷的地圖展示培養學生讀圖、畫圖能力,以此增進學生對區域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如在“中國的地形”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中國的地形圖,讓學生討論中國的地形特點,即“多山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認識每個階梯的分界線和山脈的分布,在集體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互動式白板這一設備展示沒有標示名稱的地形圖,讓學生分別指出中國三大階梯的分解線,并在互動式白板上標注出來,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草稿上畫出中國山脈的大體走勢和形狀。這樣,教師運用地圖教學,不僅讓學生能更加形象地了解了中國地形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讀圖、用圖的習慣和能力,為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一舉兩得。
三、重視對比,突出區域特色
一個區域最大的特色就是與其他區域的不同,即區域性。但在初中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經常難以對一個區域的區域特點進行明確的區分。故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區域之間的對比,以此增進學生對一個區域特色的認識,從而使其精確地認識區域,進而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如在“四大地理單元”這一章,教師可以將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教學結合,通過對比讓學生全面了解這兩個區域。在自然環境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秦嶺——淮河”分界線的地理意義學習南北方的差異,通過氣溫、降水、土壤、植被等不同的專題地圖讓學生討論“秦嶺——淮河”分界線南北的不同,即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差異。而在人文地理方面,教師也需要從人口、農業、經濟、交通、工業等方面帶領學生了解兩者的異同。通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種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對比,教師成功地讓學生了解了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不同,即北方氣溫比南方低、有冰期、水量相對較少、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農作物兩年三熟或者一年一熟等,南方地區反之。這樣通過對比,教師不僅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了這兩個區域,還讓學生有效地認識到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在對比中培養了自身的區域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區域認知能力在中學地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主要為區域地理,在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到重視對比和地圖教學,并利用多種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為高中更加深入的學習做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徐晨,李小妹.中學地理區域認知模型構建及教材中的滲透[J].地理教學,2019(14):16-19.
[2]施沖.培養區域認知能力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芻論[J].成才之路,2019(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