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娜
摘 要:初中階段是積累的階段,培養(yǎng)學生學古詩詞、懂古詩詞、愛古詩詞,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本文意在針對統(tǒng)編八年級語文教科書中古詩詞的意象進行歸納分析,從中探索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
關鍵詞:古典詩詞;統(tǒng)編語文教材;意象;教學
我國古典詩詞的抒情委婉曲折,語言簡潔凝練。詩人抒情往往要通過某些事物,寄托情感,言明志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達方式。這些“事”和“物”,就是客觀存在的“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的“情”和“志”就是“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因此讀者要領會詩人的情意,就要先領悟意象的涵義。
通過統(tǒng)計八年級教材古詩詞意象得知:統(tǒng)編八年級語文教材中總共收錄古詩詞30首,其中古詩占了絕大部分,共有23首;詞有7首。在這些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秋風、落日、水(溪、河、江)、草、鳥、山等。盡管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者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比較遙遠,但詩詞中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仍可以通過這些常見的意象毫無障礙地表達出來。
統(tǒng)編八年級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詞意象中有很多典型意象,這些典型的意象在古詩詞的表情達意上有著獨特的審美作用。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以朗讀為本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感染力、創(chuàng)造力的因素。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往往是瑯瑯上口,韻律工整的。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誦中,逐漸在腦海中重現(xiàn)古詩詞的意象,在吟誦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不覺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進一步認識、理解和體驗作品。
如,在八年級上冊的古詩《春望》的教學中,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很難一下感受得到詩人的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然后采用個人讀、小組競賽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的情感。教師可以抓住“草木深”這一重要的意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目之所及盡是草木深深,一副破敗之象,詩人心中凄苦之感油然而生,教師應引導學生讀出凄清破敗的感覺。頷聯(lián)可以指導學生邊讀邊做出“花濺淚”“鳥驚心”的動作、表情,通過“表演式”的朗讀,將詩人因國破家亡的憂傷、思念家人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二、視聽刺激,效果百倍——加強視聽刺激
“古詩詞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為基礎,因此,執(zhí)教者要重視對學生加強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使用直觀的工具和圖像,通過教師對詩詞進行語言描述,讓學生更容易進入到意境中來。
初中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形象生動的畫面往往更能刺激其理解記憶。針對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諸如表演、影片等直觀化的手段,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再現(xiàn)古詩詞意象。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古詩詞教學應通過直觀的意象,增加學生對個中深意的理解和體驗。尤其是基礎未牢的學生,只有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直觀生動的意象,他們才能領會其中的感情。
三、動手動情,入情入性——再創(chuàng)作促理解
意象是作者根據(jù)外部世界的客觀特征進行改造而得的景象。它的創(chuàng)作十分細膩逼真,由于文體特征的需要、表達文字的制約,它又是簡約的、概括的。正因為其意象的簡約和概括,給讀者的想象和描寫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再現(xiàn)意象。讓學生自行組織語言,描述腦海中的畫面,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提高表達能力。
四、歸納積累,深入把握
八年級學生對古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教師應將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把視野擴展到已經學過的古詩詞和課外的古詩詞中去,讓學生試著分析一些常見的意象,特別是一些有多重含義的意象。
如,“水”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就具有豐富的含義。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卑拙右住跺X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等。這些“水”意象各有特色,或寄寓思鄉(xiāng)之情,或抒發(fā)閑適之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這些詩句中的“水”意象,體會其在不同詩境中的特殊含義,從而歸納整理出“水”意象的不同含義。
除了對比,還可以將古詩詞的意象進行類比。如鴻雁與明月,“鴻雁傳書”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明月寄相思”則一直是相思情節(jié)的代表。不同的兩個意象,卻都能表達相思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表達相同主題的意象進行類比,從而全面把握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元素,是詩歌的靈魂”,這啟示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意象入手,借助意象進入詩詞意境,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作者的風格,并且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積極探索意象教學的新方法,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手段,從而達到有效提高中學生解讀古詩詞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繼敏.淺談小學古詩教學[J].才智,2008,(12):15-16.
[2]張文生.談詩詞意象教學[J].黑龍江教育,2001,(4):38 -40.
[3]陳樹寶.詩歌中的意象與意象組合[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