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利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課程,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它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何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培養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我認為,首先要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活力。
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大量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這僅限于對計算機作為娛樂工具的興趣,對教材上的知識則不然。對此,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使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精心設計教學任務,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比如,錄入、編輯文章是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了使他們掌握相關操作技巧,我針對中學生的追星現象設計了一個小任務:輸入一篇題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內容自行編寫。學生們饒有興趣地完成了任務,不僅掌握了錄入的基本規則,還學會了修改文章的技巧。
注重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興趣。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基本概念和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往往使教師感到棘手,學生也感到抽象、記憶困難。如果教師運用風趣的語言和適當的比喻進行講授,就能化繁雜為簡潔、化沉悶為輕松。
創設主體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就要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設實踐條件,讓學習者自主去探究、去發現。
目標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要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以生為本、教學相長的思想,需注意以下幾點: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給予學生個體選擇的機會,在選題方面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在教學內容方面最好有一定彈性;照顧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盡量給予展示和說明的機會。
時間安排以學生為主體。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我發現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非常適合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在日常教學中保證每節課學生練習時間不少于30分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大大提高知識吸收率。
組織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必須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從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轉換。可采取任務驅動、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小組競賽及自我評議等組織形式,充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合作意識等。
整合其他學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計算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
與德育的整合。可借用互聯網和校園網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過現代教育媒體及時報道校園新聞,點評學生行為規范等;搜集一些有價值的網站或論壇推薦給學生;當有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不敢面對,有心事不敢向老師、家長和同學訴說時,教師可以以網友的身份與其交流,進行疏導。
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教Word時,可讓學生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作和修改;教作圖軟件時,可讓學生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繪畫;教Powerpoint時,可讓學生設計一些精美賀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又能培養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信息技術是一門不斷發展進步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學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我們只有努力探索、刻苦鉆研、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才能讓信息技術課堂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