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翔予 陳龍 石水萌
摘 要:《紅樓夢》的作者問題成功地吸引了國內外讀者的注意。基于此,本文以數理統計為基礎,應用支持向量機的理論和方法,建立相應模型,證實了《紅樓夢》前80章回和后40章回在某些字、詞、句上確實存在顯著性差異。首先采用引用大膽假設,小心驗證的思路,使用機器學習-支持向量機進行分類,通過高斯徑向基函數,尋找到最優分類超平面,由于數據樣本不足,導致分類結果正確率僅為85%;然后,使用matlab軟件繪制類別分界圖。最終效果:0-80章回在1的水平上,81-120章回在-1的水平上,并且分界點明顯在80-81章回之間,佐證了《紅樓夢》前80章回和后40章回作者不同。
關鍵詞:紅樓夢;格拉布斯檢驗;方差分析;支持向量機
0.引言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紅樓夢》開篇以神話形式介紹作品的由來,說女媧煉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補天,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余一塊未用[5],棄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見它形體可愛,便給它鐫上數字,攜帶下凡。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空 空道人路過,見石上刻錄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寫下來傳世。輾轉傳到曹雪 芹手中,經他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書。
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 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 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同時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1],是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 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后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3]。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因某些歷史原因,《紅樓夢》在傳播和保留過程中出現了令人遺憾的缺失。前80章回曹雪芹本著,120章回高鶚續40章回的兩大版本,是目前公認的版本。本文通過建立SVM分類模型[2],就《紅樓夢》前80章回和后40章回中的語句和語義來佐證前80章回和后40章回的作者不同。
1 數據預處理
1.1格拉布斯檢驗法
通過下列公式進行計算1-80章與81-120章“必是”、“索性”、“為什么”等詞在不同章節出現的次數對應的<!--[if gte vml 1]>
<!--[endif]-->值:
<!--[if gte vml 1]>
<!--[if gte vml 1]>
通過對比格拉布斯臨界值找出可疑極值點,將這些可疑極值點進行剔除。
1.2 距離反比加權插值法
由于相鄰章節在內容和作者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相鄰章節之間的影響會比較大,所以采用距離反比加權插值法進行填補,更大程度上保留了章節的信息量,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設每組數據之間的距離為1,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5 SVM分類
先大膽假設,后合理驗證。本文選擇使用SVM[6]方法來進行學習分類,為了證明分界點在80章與81章之間,在語句和語義選擇上。通過參考資料,分析出它們不同之處,用關鍵字詞反映語句和語言的特點,最終選擇了“怎么”、“若”兩個作為代表,“怎么”代表反問句,“若”代表假設句。模型如下:
假設1-10章回與81-90章回作者不同;
選擇核函數[10]進行SVM學習。
常用的核函數有四種,包括線性核函數、多項式核函數、徑向基核函數、二層神經網絡核函數,在這四種核函數中,最常用的是高斯徑向基函數,它的特點:收斂速度快,泛化能力強。
作為核函數[7]進行SVM學習,找尋分類最優超平面,通過拉格朗日方法把問題轉化為其對偶問題
<!--[if gte vml 1]>
之后通過支持向量機進行分類分類效果見下圖:
對分類結果進行分析,使用的SVM分類正確率為85%。因為樣本個體的數據太少,學習樣本數目不足,盡管對數據進行了處理[8]但仍然有較大的隨機性,將分類結果做成表格(數據見附錄)和圖,分析兩類的分界點。
求證分類
結論
分界點明顯在80章和81章之間,雖然中間有少量章節被錯誤劃分,但是在假設的前提下,可以認定《紅樓夢》前80章回和后40章回不是一個作者。
參考文獻
[1]汪維輝.《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的詞匯差異[J].古漢語研究,2010(03):35-40+95-96.
[2]施建軍.基于支持向量機技術的《紅樓夢》作者研究[J].紅樓夢學刊,2011(05):35-52.
[3]楊粟森,彭旭,趙映誠.基于數理統計的《紅樓夢》前80回與后40回相關性的多指標綜合分析[J].電子世界,2017(02):197-199.
[4]公麗艷,孟憲軍,劉乃僑,畢金峰.基于主成分與聚類分析的蘋果加工品質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276-285.
[5]胡竹菁,戴海琦.方差分析的統計檢驗力和效果大小的常用方法比較[J].心理學探新,2011,31(03):254-259.
[6]楊小勇.方差分析法淺析——單因素的方差分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01):41-43.
[7]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應該注意的問題[J].統計研究,2013,30(08):25-31.
[8]丁愛玲,謝小軍,聞怡.具有高斯核函數的支撐矢量機與徑向基函數分類器的比較[J].交通與計算機,2003(03):44-48.